健康昆明 幸福晚年系列报道——老有所为
帮帮团的奶奶们
刘啟云(右)参加帮帮团活动。
一手拿火钳,一手提塑料桶、袋子。一大早走进昆明市西山区永昌街道永兴路社区,远远就看见几个穿黄马甲的身影在忙碌着。“我们边捡垃圾,边做垃圾分类。能回收的放袋子里,回收不了的放桶里。”70岁的永兴路社区居民刘啟云说。
刘啟云是永兴帮帮团的志愿者之一。帮帮团由家住永兴路社区的银发奶奶组成,平均年龄70岁。印有永兴帮帮团字样的黄马甲,是这群银发奶奶志愿者的标志。
“黄马甲”变“蓝马甲”
永兴路社区面积0.2平方公里,辖区里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旧居民小区。曾经的永兴路社区抬头“蜘蛛网”,低头“烂泥塘”;2016年微改造后,电缆理顺了,路面平整了,破旧的外墙修补粉刷了,八角亭也改造修缮了,社区环境变好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奶奶们开始义务捡起社区里的垃圾,还学着做分类。垃圾分类换来的钱被存了起来,用于购买志愿活动需要的物品以及慰问保洁工人这些为社区辛勤工作的人。
对永兴路社区的居民来说,早上出门,和捡垃圾的奶奶们擦身而过;遛弯时,听到奶奶们练习反诈防骗快板、垃圾分类快板等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穿着黄马甲的奶奶们,成了永兴路社区最温暖的一道风景。
这几天,奶奶们有点忙。捡完垃圾,大家来到八角亭站好队,抓紧练习普法强基快板。75岁的李淑清奶奶加入帮帮团2年多,她说:“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记性不好。前天拿到的词,现在也没背下来,只有使劲记、使劲背。这样我也开心,每天和大家一起高高兴兴的,还能学东西。”
从普法强基的“说普法,讲普法,今天我们来说法”到垃圾分类的“你奉献,我奉献,绿水青山处处现”,奶奶们练习的快板词,大多由帮帮团的才艺达人、74岁的李露媛奶奶创作。从小喜欢文学的李露媛说:“上中学时我是学习委员,每周出黑板报,我都会写诗写词。来了帮帮团,我发挥特长写快板词,教大家打快板。社区定好主题,我查查资料,1个小时就能写好。这2年,我们到昆明、曲靖好几个社区表演过。”
给垃圾分类、做入户探访、参加社区活动……奶奶们觉得,比起以前只关心“锅碗瓢盆汤菜饭”的生活,现在和大家一起做志愿者的日子开心又充实,身边不少朋友也加入了帮帮团。李露媛说:“社区关心我们、支持我们,我们也想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练完快板,奶奶们都休息了,刘啟云却急着回家备课。下午,她要给隔壁益康路社区的老年人上手机课,教他们用微信。除了是永兴帮帮团的志愿者,刘啟云还是一名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蓝马甲银龄讲师”。1点多,刘啟云来到益康路社区,还是上午的牛仔裤、运动鞋,只是永兴帮帮团的黄马甲换成了银龄讲师的蓝马甲。
人生最大的幸福
“右上角有3个点,意思就是更多,点进去找到‘我在本群的昵称’,点一下就能改名字了……”这节30分钟的手机课,刘啟云要教大家怎么加入微信群,怎么修改群昵称,怎么在群里接龙。别看现在用得溜,2年多前,刘啟云还是个智能手机“小白”。
2021年,永兴路社区推荐刘啟云参加蓝马甲银龄讲师培训,学习怎么用智能手机,然后再教其他老人。一遍一遍学,一遍一遍记,忘了就再学、再记,刘啟云终于跨过数字鸿沟。感受到手机带来的便利后,她想帮更多渴望跟上时代的老年人跨过这道鸿沟。
去年6月以来,刘啟云作为银龄讲师,在7个社区上了近60节手机课,并编了各种顺口溜、歌曲,帮大家记住课上的内容。在她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学会用微信聊天、通话、买菜、乘公交……刘啟云也跟大家学会了下棋、织毛衣,她微信里的朋友也越来越多。73岁的李阿姨听了刘啟云的好几节课,她说:“上课就在家门口,刘老师又讲得好,现在我已经会用手机下单买菜了。要是可以,我想一直跟着她学。”
刘啟云的女儿小叶子说:“她比我都忙。早上我去上班,她已经去参加帮帮团的活动了。我下班回家,她又拿着手机学习。”刘啟云闲不下来,也不想让自己闲下来。刘啟云说,她感受过爱,想让更多人也感受爱,所以她有很多事要去做。
50岁那年,刘啟云经历了人生最低谷。丧偶、失业的她患上天疱疮,一度被下达病危通知书。生活举步维艰时,是爱心人士的帮助让刘啟云战胜疾病,渡过难关。当时,刘啟云写下一句话,“人活在世上,能够爱,得到爱,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病愈后,刘啟云开始尽己所能去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去当银龄讲师,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需要关心的人得到关心。
“伸出彼此的双手,传递心中的热流。因为爱,我们来到一起,身边到处都是朋友。世上有许多感动,人间有许多温柔。当风雨终于变成彩虹,付出就是一种拥有……”这是刘啟云最喜欢的歌曲《一起走》的歌词。虽然背上仍有天疱疮留下的巨大伤疤,但伤痛已经离刘啟云越来越远,她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充实、一天比一天精彩。(首席记者 李思凡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