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3 09/23 09:35:54
来源:新华网

曲靖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 培育绿色硅光伏企业发展“沃土”

字体:

  走进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曲靖经开区”),一排排标准厂房整齐分布,路网建设纵横联通。近年来,晶澳科技、德方纳米、亿纬锂能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相继在曲靖经开区落地扎根,这不仅推动了曲靖新能源电池、绿色硅光伏两个“千亿级”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也检验了曲靖经开区营商环境的“温度”。

  开展先行先试 打通重大项目落地“绿色通道”

  作为我国锂电正极材料的龙头企业之一,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方纳米”)于2018年将年产2万吨的磷酸铁锂项目落地曲靖。截至目前,德方纳米已在曲靖规划投资建设超过10个项目,投资额超200亿元。

  “正是因为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才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曲靖建成生产基地。”德方纳米董事、副总经理任诚表示,得益于曲靖经开区实施的“先建后验”“容缺审批”等便利政策,德方纳米在曲靖落地的项目中,最快仅用8个月时间就实现了从建设到投产。

  曲靖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张勇辉介绍,曲靖经开区2020年1月在全省率先推出投资项目“先建后验”管理新模式,按照“宽审批、严监管、优服务”的改革思路对产业项目审批流程进行改革,有效促进投资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

  除此之外,曲靖经开区还开展“区域评估”改革,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实施区域评估,帮助企业减轻负担、提高效率。实行“承诺预办”和“告知+承诺”的“容缺审批”服务,打破了原来“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再受理”的传统,变为“边补正材料,边受理审核”,大幅提高了审批效率。目前这项服务已在办理企业登记、个体登记、城建管理审批、安监事项、食品药品事项等审批事项上全面推开。

  据统计,目前曲靖经开区已将31个项目纳入“先建后验”管理,38个事项实行“容缺审批”服务,4个“区域评估”事项实现成果应用,同时推行项目管家服务,为项目审批开通“绿色通道”,项目开工时限缩减180天以上,部分重点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创新服务模式 让企业感受“速度”与“温度”

  曲靖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白东才介绍,为切实解决好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曲靖经开区坚持党建引领,落实“一个企业、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跟到底”的“四个一”管理机制,推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为产业链提供全链条、一体化、一站式的“保姆式”服务,近距离、高效率解决园区企业发展难题,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我们成立了产业服务中心,搭建政企交流平台,促进政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曲靖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余冲说,今年上半年,曲靖经开区已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问题100余个,赢得了众多落户企业的信赖和认可,多家企业已相继在曲靖经开区连续投资布局多个项目。

  云南润阳世纪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曲靖润阳”)今年年初与曲靖签约并开工建设13GW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绿色智慧工厂项目,到7月首条生产线建成投产,仅用了半年时间。“我们将曲靖作为长期发展的城市,在项目建设、员工保障等方面与曲靖经开区沟通密切,政府工作人员响应速度非常快,帮我们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很快,这坚定了我们继续投资的信心。”曲靖润阳相关负责人表示,曲靖润阳还将继续推进二期项目的建设。

  强化要素保障 助推项目“落地生根”

  园区的加速建设离不开要素保障。为保障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用地,曲靖经开区不断强化要素保障,巩固“稳”的基础,加速集聚“进”的动能。

  对此,余冲表示,曲靖经开区坚持系统谋划、适度超前、一体推进的原则,建立要素保障专题会议机制、需求同步机制、前瞻布局机制,超前谋划保障产业发展要素,变“项目等要素”为“要素等项目”,近3年完成供地9164.73亩,实现日污水处理能力8万立方米,用电容量达2000兆瓦。

  “原本我们用电、用气、用水都是临时性的,但这种情况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政府就为我们全部接通了水电气,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道路也提前通车了。”亿纬锂能曲靖项目管理人员王春说,这样的速度是亿纬锂能同期在其他城市签约的项目无法比拟的。

  曲靖经开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姜留生介绍,曲靖经开区紧紧围绕产业项目的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进行夯实完善,树立“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的服务理念,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持续做好产业项目要素保障工作和绿美园区等工作,聚焦制约产业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重点研究用水、用电、道路等配套方案,逐一破解要素保障难题。

  2023年,曲靖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为产业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项目共有39个,计划总投资38.7亿元,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9.47亿元。(完)(康静 冯雨钐)

【纠错】 【责任编辑: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