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3 10/25 10:27:30
来源:云南日报

文明文山绿美蝶变

字体:

  对一座城而言,文明是最好的标签、最美的底色。漫步文山市,出门见景、推窗见绿;驻足街头,文明礼让、秩序井然;社区村落里,邻里互助、和谐宜居……美景抬眼可见,幸福触手可及,一座生态宜居、文明向善的现代化城市画卷铺展开来。

绿美文山。 肖关德 供图

  文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文山举全州全市之力,汇全民之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以众志成城、使命必达的决心,为全民参与文明创建汇聚磅礴力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文山州、市两级党委政府精心谋划,碧水蓝天下,育文明人、做文明事、建文明城。

  聚合力 齐心奏响创文交响曲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整体战。在持续多年建设文明城市的基础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为保障,坚持高位推动,补短板、强弱项,治顽疾、惠民生,让文明的种子深入人心,让文明创建的成果惠及群众。

近年来,文山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抓手,推动绿美文山建设,实施“城管革命”、城市更新、入城口提升改造、主题公园建设、街头景观打造等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图为华龙湖公园一角。 (张文峰/文 熊平祥/图)

  文山州委领导任组长支持文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定期调研,为文山市“把脉、问诊、开方”;文山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1+5+15”领导机制,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与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四级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中央、省驻文单位和州、市部门2万余干部职工全部挂包361个网格,实现州、市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

  为增强创建实效,文山市制定了《文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地模拟测评结果运用制度》、《文山市创文创卫责任追究机制》、“红黑榜”评定通报机制,用刚性制度为创建托底。一系列体制机制拉紧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环相扣的责任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创建文明城市是地方党委政府追梦文明的铿锵足音,更是人人参与的幸福接力。“我住高登社区,下班后可以参加文明劝导活动。”“我是医生,可以在休息日提供爱心义诊服务。”……万余名在职党员纷纷奔赴居住地社区报到;永通大妈志愿服务队、兵哥哥志愿服务队等一批又一批“红马甲”活跃城乡,化身为走街串巷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在服务群众中传递社情。

文山市城区。肖关德 供图

  三年来,从全域推进绿美建设改变城乡面貌,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宜居生态环境,再到以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核心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纵观文山持之以恒的创文实践,文明城市创建已经成为当地统筹推进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助力城市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改善的重要载体。

  美颜值 内外兼修共建家园

  西华山下,盘龙河岸,天蓝、水清、城绿、人乐,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三七之都迎来绿美蝶变。

  位于文山市新平街道里布嘎社区的城中村里布嘎,被错落高楼环绕,既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变迁,又展现着质朴的乡村风貌。村民王彩萍家修葺一新的四合院里,一家人正围坐品茶,“原来村里污水横流,下雨天脚都下不了地。这几年,村子的变化太大了,臭水沟不见了,路面干净了,还成了网红打卡点。本打算在外定居,现在重新翻修了老宅,打算在这里养老。”王彩萍说。

  城中村华丽变身城中景,是文山市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抓手,全域推进绿美建设,倾力打造亮丽洁净、和谐宜居家园的一个缩影。

  如今,步入城区,盘龙河畔秀木繁花、绿水亭台清幽雅致,一个个街头游园绿意盎然,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回归乡村,村民新生活扑面而来,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鲜艳彩绘描摹着幸福乡村的模样。“走两步就是公园,公共厕所干净卫生,也不见乱堆乱放的垃圾,就是美!”细数文明城市建设带来的变化,市民黄女士滔滔不绝。

去年以来,文山市全力推进东、西、南、北4个入城口及其延长线绿化美化改造提升工程,将三七文化、红色文化、铝元素等特色内容融入到改造工作中,绿化美化闲置空地2.9万平方米,拆除围挡6.5万平方米,完成约2万株“断头树、老头树”换植工作。( 张文峰/文 陈明凯/图)

  老城抓更新,新城提品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文山市将创文与“城管革命”、城市更新改造协同推进,投资25亿元相继实施文山城区盘龙河综合治理、老旧小区改造、老旧路面改造、公园广场改造等市政项目。盘龙河120个城市排污口得到整治,新修绿道11公里、健康步道26公里,盘龙河重现水清岸绿;建成“老八景”“阅读园”等街头景观公园8个,因地制宜打造“一街四景”示范路10条;改造人行道54条、车行道31条,让市民叫苦不迭的“魔鬼路”“水雷路”焕然一新;城区9个农贸市场完成提升改造;39个老旧小区改头换面;每一个改变,都与人民美好生活紧密关联。

  重品质 精细管理温暖一座城

  环境差、治安乱、无人管的“三无”小区文新小区曾是文山城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开放式小区人员混杂,难以规范管理,不仅环境脏乱差,治安也不好,小偷小摸时有发生,邻里纠纷屡见不鲜。”攀枝花社区党委书记王云婉回忆道。如今,走进文新小区,花园广场、智慧监控设备、足球场等一应俱全,已然不见半点“问题小区”的影子……“这样的小区我们住着才安心。”文新小区C区居民陈阿姨说。

  民生冷暖、万家忧乐,是文山市衡量城市文明的尺度,纵观文山文明创建之路,每一抹亮色都与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同频共振。以创文为契机,文山市创新服务机制,紧盯民生清单,从文明创建的大处着眼,从细枝末节的小处入手,下足“绣花功”,根治“城市病”。

  一张网格兜尽民生千万事。以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的基层治理的模式,变社会治理的“大网”为精准精细的“微网”,实现“一网兜底”。

  一个“点长群”建立起问题发现—处理反馈—问题解决的良性机制,打通文明创建的“最后一米”。

  一个文明观评团走上街头、走进社区,为文明城市“挑刺”。

  一次“双报到”,万名党员先锋主动领单,投身社区志愿服务,满足群众“需求清单”。

  一群志愿者,穿梭在大街小巷,用行动传递文明新风。

文山市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用“绣花功夫”雕琢精致城市,对全市21条车行道、25条人行道进行了提质升级,城市颜值不断提升。图为城市十字路口新建的口袋公园成为市民休憩的新空间。张文峰 供图

  百姓“出题点菜”、政府督办响应、党员报道认领、志愿者一线服务,一系列创新服务机制带着民生改善的浓浓暖意,不断为文明城市建设注入活力。50个新伙伴党群服务点,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和广大居民筑起暖心港湾;农贸市场功能完善,质量提升,让千家万户拎稳“菜篮子”;凤凰路上“城市伞”为市民遮阳避雨,人性化服务暖民心;老旧小区告别“堵漏臭”,通上天然气,用上放心水;文明宣讲团到村头、进社区,正能量传递大街小巷……日新月异的变化可看可感,一个个城市治理难题逐一破解,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百姓笑脸成为城市文明新风尚。(记者 王世涵 张文峰)

【纠错】 【责任编辑:徐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