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3 12/13 16:21:02
来源:云南省文明办文明活动创建处

云南:文化睦村赋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字体:

  近年来,云南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化思想引领、舆论引导、文化传承、文明培育工作,不断筑牢边境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统筹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坚持抓典型、创品牌、树新风,着力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群众精神风貌持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

  云南省坚持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

  全省大力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在374个沿边行政村深入学习镇康县张从顺和张子权“一门两忠烈”、沧源县边境村十位老支书、佤族法官鲍卫忠等先进模范事迹;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全覆盖工程,打造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乡愁美景、民族特色、边境风情与现代化充分融合,让边境地区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红河州边境幸福村文化主题广场建设(资料图)。云南省文明办文明活动创建处 供图

  此外,云南省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374个沿边行政村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覆盖率达到100%,自然村文体器械实现全覆盖;文山州深入推进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建设,实施“红旗飘飘”工程,3.2万户边境群众规范悬挂国旗,实现从“户户红”“一线红”再到“边境红”的全面提升;红河州积极探索文化睦邻的新途径,大力推进文化睦邻示范区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方面,云南省组建民族语宣讲队,用“汉语+民族语”的形式,通过问答、点播、互动等方式,打造“双语宣讲”品牌,提高理论政策宣传的吸引力、影响力,建强“精神防线”;挖掘提炼各民族优秀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丰富内涵,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打造了一批体现“美美与共”鲜明导向、树立文明新风的文化精品;大力宣传文明理念和行为方式,推动将现代文明内容写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在此过程中,各州市涌现出了一批典型做法与经验。

边境幸福村上好“感恩课”“国防课”(资料图)。云南省文明办文明活动创建处 供图

  文山州组建“老山精神宣讲团”“国门宣讲团”“老兵宣讲团”“双语宣讲团”等宣讲队伍,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上好“感恩课”“爱国课”“国防课”“团结课”,充分用好边境地区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将“老山精神”和“西畴精神”全面融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文化建设。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组成的“守边红”志愿服务队,健全“志愿者+十户联防+网格员”机制,开展“走边关、巡边路”等活动,引导群众自发承担强边固防政治责任,筑牢防范意识形态风险防线。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守边红”志愿服务队(资料图)。云南省文明办文明活动创建处 供图

  普洱市推出舞台艺术作品900余件,书法、美术、摄影作品1200余幅,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北京等10个城市巡演,话剧《农民院士》入选中宣部“庆祝建党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舞蹈《摆出一个春天》登上央视虎年春晚并获得第十九届群星奖。红河州编撰《解码红河》文化系列丛书,以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内容,邀请国内知名作家为河口、金平、绿春各编一卷,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交融。

  临沧市编制村规民约七字俗语顺口溜,利用文化墙等强化宣传,约束、引导、规范群众行为,推进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工作。同时,临沧市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作用,把“院坝协商”成果转化纳入“为民办实事清单”,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

  深化抓党建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全省深化抓党建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基层社会治理、民族团结进步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

  其中,临沧市积极探索“党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治理”机制,深化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和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设置五级网格10117个,将移风易俗、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融入网格常态化工作,推动基层党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治理同频共振,形成“八个共同”典型经验,有效增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力。

  红河州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模式,构建“乡、村、组”三级网格体系,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文明实践结对共建活动,84家州级文明单位与全州124个村(社区)结对共建。红河县甲寅镇推动“三会一课”进农家,党员干部带头引导群众除陋习、树新风;个旧市通过阵地资源共享、急难愁事共帮、实践活动共办、文明新风共育,实施新时代“文明联村”建设工程;蒙自市芷村镇采取“文明实践+”工作模式,开设法治课堂,建立服务窗口,提升为民服务实效。

红河州边境宣传文化长廊示范带(资料图)。云南省文明办文明活动创建处 供图

  怒江州独龙江乡推行“六联”自治模式,构建“支部领旗+党员领班+10户联防”强边固防治理体系,全乡1147户群众和边境官兵共同守护115公里的边境线。

  普洱市发挥村组干部、农村党员等带头作用,构建“党组织+网格员+居民”基层治理模式,建立道德评议会和小院议事厅,开展屋场协商、院落协商、小区协商,收集村民善治“金点子”,实现民事民议、民题民解,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完)

【纠错】 【责任编辑: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