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1/24 09:46:46
来源:云南日报

守护昆明一城山水 建设美丽中国新标杆

字体:

  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守护昆明一城山水 建设美丽中国新标杆

鸟儿翩飞。通讯员 董越天 摄

绿美春城。供图

滇池星海湿地。通讯员 李维梅 摄

滇池湖畔水清岸绿。供图

  过去一年,昆明市生态环境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开展“服务发展年”主题活动,聚焦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最大职责、支持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是最大任务的双重定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成为春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2023年,昆明市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守护好“昆明蓝”的金字招牌,全市空气质量排名省会城市前列;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提升水环境质量成效显著。去年,滇池全湖水质Ⅳ类、阳宗海水质Ⅲ类;27个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1.5%,超额完成目标任务3.7%;45个省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为84.4%,超额完成目标任务4.4%;无劣Ⅴ类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提前一年完成省控断面脱劣任务。当好企业绿色发展“服务员”,审批服务到位率100%。

  一组组数据振奋人心,一项项荣誉见证发展。昆明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绿色打底

  提升幸福感含金量

  隆冬时节,春城依然暖阳温润。昆明人的朋友圈,常常被蓝天白云、烂漫樱花霸屏,这是市民对“昆明蓝”的喜爱,更是对春城生态环境的自信和认可。

  过去一年,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打响蓝天保卫战,紧抓以PM2.5和O3协同控制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让“昆明蓝”成为春城的亮丽底色。

  眼下正是春城的最佳观鸥季。湿地边、滇池畔,鸥翔人和,成为一道别致的城市风景。近年来,昆明市在抓好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的基础上,综合采取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等措施,推动滇池全湖水质从劣Ⅴ类好转为稳定保持Ⅳ类。过去一年,滇池沿岸183个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卧龙浦古渔村、晋宁小渔村等成为网红打卡地;环滇池生态绿道建设加速,23公里的滇池绿道环草海段已向市民开放,成为市民跑步、骑行、散步的新晋打卡点。

  数据显示,2023年阳宗海水质Ⅲ类;27个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1.5%,较2022年同比提升了7.4%;45个省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质比例84.4%,较2022年同比提升了6.6%,提前一年完成省控断面脱劣目标;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7.26%,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要求,水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显著。

  在昆明,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2年前,昆明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盘龙区人民政府,通过在联盟街道长青社区开展绿色低碳社区创建活动、打造绿色低碳环境教育基地、加大绿色低碳宣传、营造低碳文化氛围、开展低碳“五进”活动等形式,促进社区节能增效、节材降耗。长青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我们通过开展低碳文化宣传教育、建设市民低碳林、打造低碳集市等方式,将社区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生活示范平台和教育基地。”2023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2022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征集活动获选名单的公示》,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长青社区示范点获选上榜,成为云南第一个综合性绿色低碳社区及低碳示范点。

  智慧环保

  赋能生态环境监管

  几千万条数据相互联通,数百个监测点位精准寻找污染源,一套模型就能预警大气环境变化。昆明市生态环境局以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治理,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在执法监管、智慧监管等方面频出新举措。

  在位于安宁市青龙街道小河口村小组的螳螂川河道沿岸,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安宁分局执法人员、技术人员将一艘无人船放入河道,无人船边行驶边对沿线水质进行采样分析。执法人员介绍,使用这项技术前,执法检查主要采取“自动在线监测站点+人工取样”的方式进行,工作量大、监测周期长。使用无人船后,监测的点位更为密集、数据更为翔实,只需7到8小时,就能对螳螂川安宁段进行全面监测,且每隔2分钟上传一次数据。执法人员可根据监测报告,快速判断水质异常点位,及时到现场查看是否存在偷排、混排等违法行为。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环境监管难度也不断提升,单靠人力难以覆盖更大范围的监管。昆明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将手机、卫星、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应用到环境监管中,重点开展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建立了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掌上环保App移动应用、排污企业环境健康档案等。

  在环境监管中,卫星遥感、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生态治理的“千里眼”“顺风耳”。在执法检查中,人力无法到达、人眼无法看到的区域,可以用无人机进行检查。排污口的自动监控设备可以对排污单位进行全天候监控,实时掌握排放情况。在“绿剑”专项执法行动中,信息化装备作用显著。例如,以自动监控平台为载体,发现西山区某磷化工企业在线监测COD数据异常症结所在;以红外热成像仪为手段,为安宁市某化工企业查出隐患。

  各县(市、区)积极创新智慧环保建设。安宁率先建成云南省首个水环境智慧实验室,由智能化采样、AI水检系统、数据应用平台三部分组成,运用于溯源排查监测、生态补偿监测等方面,填补人工智能监测空白,弥补手工实验室短板,强化水环境预警能力。安宁水环境智慧监测实验室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示范案例。

  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制度规定,昆明市出台了《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昆明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等文件,修订了《昆明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办法》《昆明市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持续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整合市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局、市危险废物监督管理所,组建昆明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组建县(市、区)执法大队,在县(市、区)推行局队合一工作模式。编制完成《磨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2025)》,推进磨憨镇曼庄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前期项目。组建了市生态环境局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分局,全市分局数增加至20个。

  绿色政务

  助力企业良性发展

  城市发展,既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更需要优质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明确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是最大的职责、支持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是最大的任务的双重定位,为企业做好绿色发展服务。

  位于昆明高新区的赛德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和云南瑞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最近刚拿到新申请的一项环评审批回复。这是高新区首批享受“打捆”审批福利的企业。这两家公司都是从事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的创新型公司,存在上下游关联。按照审批要求,属于同类型项目,且位于同一片区、同一行业类别,可纳入环评“打捆”审批。与传统审批相比,这一创新模式做到了一站申报、一次审批、一同批复,不仅审批时限压缩一半,而且帮助企业节省近一半的编制费用,大幅减轻了企业负担。赛德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举措减少了企业审批时间、降低了审批成本,同时环保设施建设成本也有所下降。”

  2023年以来,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推出“一把手”走流程、柔性执法、辐射安全许可云办理等多项改革措施,通过建立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台账、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试行“打捆”审批、开设绿色通道等措施,进一步强化重大项目环评服务保障。“生态环境部门的职能职责,已经不是简单的检查、处罚,而是要树立帮扶企业的理念,通过宣传和服务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出现问题要指导企业及时整改,保障企业合法有序经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过去一年,昆明市生态环境局严格落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推项目建设的十二条措施》《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优化环境执法方式、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十三条措施》,成立项目建设工作专班,建立环保审批顾问制度,在全省率先打造“环保管家”,主动靠前服务,提高环评审批首次通过率。试行“打捆”环评审批,探索容缺审批,对重大项目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实行边受理边评估、边评估边审查,审批时限节省10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提高约40%。

  作为绿色发展的“服务员”,2023年,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到石林、东川等6个县(市、区)举办“企业环保服务日暨法治进企业月宣传活动”,围绕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常见环境违法行为及典型案例进行宣讲,对企业常见环保咨询事项开展普法讲座,700余家企业参与了活动。针对企业的违法行为不再是一罚了之,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执法模式,扩大1项从轻、减轻处罚情形和7项不予处罚情形,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柔性执法机制,推行“五张清单”;办理减免(减轻)行政处罚案件815件,占年内案件总数的53.1%,与2022年相比增加32.5%。

  做好服务的同时,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对屡次违法、重大违法等情形强化执法监管。2023年,深度聚焦“两打”违法犯罪案件,成立大案要案专项工作组,强化与公安机关执法联动,查处了1件涉自动监控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案件、7件涉危险废物违法犯罪案件、2件逃避监管方式排放水污染物违法犯罪案件,均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查处。开展了三批次“绿剑”专项执法行动,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发现环境问题564个,提出整改建议710条,拟立案调查122件。

  社会参与

  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2023年,昆明市五华区龙翔小学向生态环境部报送的《云南昆明“小种子、大世界”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案例,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龙翔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学校积极探索以新时代生态文明观融入学校教育的路径,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充分挖掘云南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基于项目学习课程模式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和生态文明教育,创建了系统的课程、丰富的活动和高影响力的科普宣传。”

  近年来,昆明市全面开展绿色创建、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我参与我践行助力COP15”系列活动案例荣获2022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全国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昆明市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殊荣,宝丰湿地、扶荔宫被确定为COP15永久性成果展示点;石林彝族自治县成功创建为全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五华、盘龙、呈贡、宜良、富民、禄劝、石林7个县区创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昆明经开区创建为国家绿色园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凤龙山入选国家草原自然公园……

  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昆明市以“无废细胞”建设为基础,盘龙区东华幼儿园创建成为全省首个“无废幼儿园”,盘龙小学创建成为全省首个“无废小学”,盘龙区金辰街道创建全省首个“无废街道”环保示范项目。积极推进工业固废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持续拓展COP15后续效应,助力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主场活动和COP15主席团会议成功举办。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2022年,昆明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积极指导安宁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探索开展“碳惠春城”试点示范,围绕绿色低碳出行、节能低碳产品消费、绿色低碳生活、绿色低碳公益等领域,打造“碳惠春城”绿色低碳场景。

  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昆明市严把产业项目生态环境准入关,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强化污染者责任,倒逼企业减污转型,不断提升昆明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逐步优化全市能源结构,清洁能源、新能源利用稳步发展,煤炭消费占比逐年下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昆明市将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新标杆、样板示范区。(通讯员 陈静敏)

【纠错】 【责任编辑: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