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和谐社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活动在这里展开。政策宣讲、文艺演出、图书捐赠、电影放映……居民们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感受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
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活动现场(1月18日摄)。郭康 摄
这是泸水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泸水市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聚焦“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组建泸水新时代宣讲团,整合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资源,创新宣讲模式,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打造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有精度的理论宣讲品牌。通过在群众家门口开展一场场“沉浸式”理论宣讲,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架起了“理论通向群众”的桥梁。
一枝一叶总关情
“大家想一想这几年我们生活的变化,看一看我们住上的新楼房,听一听我们身边的致富故事……”泸水市二级调研员、泸水新时代宣讲团讲师袁绍坤给群众讲故事、谈变化。
“宣讲团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我们的身边人身边事,我们听得懂也爱听,表演的节目也很受大家欢迎。”群众春金梅说道。
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活动现场(1月18日摄)。郭康 摄
泸水新时代宣讲团把干部群众满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欢不欢迎作为评价标准,在每场宣讲前与宣讲对象进行充分沟通,摸清实际、掌握受众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宣讲成员、确定主题、安排文艺节目和电影片源,并在宣讲过程中认真收集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梳理修正。
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活动现场(1月18日摄)。郭康 摄
同时,宣讲团以菜单化、订单式的形式进行精准“输出”,面对基层群众,宣讲团重点讲生活的琐碎、身边的变化等小话题,从“小道理”引申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大道理”;面对企业员工,重点讲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工匠精神等内容。根据宣讲对象知识构成、认知习惯、兴趣偏好等差异,宣讲团精心设计课题、打磨重点内容,不断增强宣讲活力,让文明实践理念深入人心。
春风化雨润无声
“宣讲团成员以及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等内容编排成傈僳族民歌‘摆时、优叶、木刮’以及民族舞蹈、快板、戏曲等文艺节目,把党的声音送到群众耳朵里,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儿上。”泸水市文化馆馆长何仙智介绍。
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活动现场(1月18日摄)。郭康 摄
泸水市采取院坝宣讲、火塘宣讲、校园宣讲、田间宣讲等多种形式,整合各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资源,搭建起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宣讲平台。在线上,泸水市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直播间,把每场宣讲以现场直播的形式覆盖到村村寨寨,并制作成微视频在微信平台推送;发挥“大喇叭”作用,将宣讲内容录制成傈汉双语音频,利用应急广播平台,分期按时播放。在线下,公益电影放映员播放红色电影,开展“共产党的好说不完”主题互动交流活动,宣讲取得了“内容好、形式好、评价好”的“三好”成效。
“理论宣讲一头连着政策,一头连着群众,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是关键。”泸水市委宣传部部长褚芳兰表示,泸水市逐步建立起了可复制可推广的“1+5”模式宣讲体系,即组建1支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有特长有情怀的宣讲队伍,以“直播+、文艺+、电影+、互动+、广播+”5种模式进行宣讲。
和谐社区(1月18日摄)。郭康 摄
通过“1+5”模式的推广,泸水市以泸水新时代宣讲团为模板,结合各自实际组建了乡镇(街道)宣讲团,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自2023年4月到2024年1月底,泸水市新时代宣讲团通过“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的方式广泛开展370余场次主题宣讲,受众近19万余人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