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
云南普洱学院“90后”教师李冬和其他老师一起
带领普洱学院民族啦啦操队
代表中国到美国参加世界啦啦操锦标赛
让梦想照进现实
李冬用了十六年
啦啦操展示(3月6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 摄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让还是高中生的李冬开始关注并热爱上啦啦操这项运动
“啦啦操很特殊
有规则、有技术
我以后想从事这项运动”
李冬正进行体育课教学(3月5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 摄
2012年他得知大学有啦啦操项目比赛后
便立即报名参加
并首次通过培训深入接触到这项运动
李冬说
这项起源于西方的运动如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随着职业体育联赛的发展
现在成为了一个竞技项目
李冬正进行体育课教学(3月5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 摄
为了更系统地学习啦啦操
2014年李冬考上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
主要研究健美操和啦啦操
在跟随学校参与了几次相关的全国比赛后
李冬看到了自己和其他团队存在的一些差距
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专业的啦啦操队伍
李冬指导啦啦操队员训练(3月5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 摄
于是2016年
李冬返回家乡到普洱学院任教
在学校的支持下
他组建了普洱学院的第一支啦啦操队伍
并创新其配乐和动作
用数年时间
带领队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啦啦操展示(3月6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 摄
2016年11月11日组建了队伍
李冬记得特别清楚
那时候在健美操队和社团的基础上
把同学聚在一起
组建了这支队伍
身着民族服饰的啦啦操队员(3月6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 摄
李冬回忆
才开始时 啦啦操这个项目很“冷门”
学生不知道怎么跳
老师不懂怎么引导
只能大量收集很多资料
按部就班的按照国际上的模板去模仿
2017年在学院的争取下
李冬和他的团队获得了进入全国比赛的机会
凭借努力他们获得了第四名
但到过现场的李冬却感受到了深深的打击
对于第一次参赛来说
这可能是很好的成绩了
但李冬认为
团队其实和前几名的差距非常大
没有自己的特色
无论队形还是动作全都在模仿
所以应该建立一支有特色的专业啦啦操队伍
李冬想创新但也害怕失败
啦啦操队员训练(3月5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 摄
这个事情很快被学校得知
李冬回忆
学校给予了很多支持
让老师去外面学习、与相关方面的专家交流
安排经费购买资料
提供场地让学生长期训练
……
2019年
李冬获得了带队代表中国
参加亚洲大学生啦啦操锦标赛的机会
“是时候做自己了!”
那时候
国内还没有一个全男生的啦啦操花球队伍
于是李冬首先想到要组建一支全男生队伍
但组建初期面对的全是困难
学生都是零基础
体育生里女生很少
男生又不愿意来
于是又通过一一说服和引导
最终“首次组建了一支有独特标签的队伍”
啦啦操队员训练(3月5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 摄
队伍组建成功后
学校党委提出了“民族”的概念
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旋律
探寻每一个舞蹈动作里深埋的民族团结密码
展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李冬认为
啦啦操的规则里面有一条就是
鼓励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其中
啦啦操要展现的就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所以在动作编排上
啦啦操融入了武术、拳法、剑术、民族舞等多种元素
服饰选用云南少数民族服装
利用本科学习音乐的优势
李冬还编排了民族音乐配合啦啦操
身着民族服饰的啦啦操队员(3月6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 摄
2021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上
普洱学院民族啦啦操队荣获集体花球季军
是中国第一次在世锦赛上获得该项目的奖牌
实现了“零”的突破
如今
李冬不仅是普洱学院的一名教师
还成为了国际级啦啦操裁判员
国家高级啦啦操教练员
身着民族服饰的啦啦操队员(3月6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 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作为教师
李冬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教导学生
无论在比赛还是学习的过程中
都要不忘初心,守好自己的根
希望通过把文化融入啦啦操的方式
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而中华文明传承发展
也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
出品 韩海阔
监制 李霞 刘馨蔚
编导/视频 刘东
文稿 范芳钰 王博喜莉
外联 张建成
海报 陈寒青
鸣谢:
普洱学院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