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聚焦贯彻落实云南省“3815”战略,昆明“六个春城”建设,深入实施区党工委“134”发展战略,推进“七个阳宗海”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培训基地)授牌(3月26日摄)。
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以保护治理为载体,将民族团结与环湖村庄整改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文体活动、民族团结品牌、基层社会治理等有机结合,凝聚辖区各族群众共识,形成阳宗海“一家人一家亲一条心”的浓厚氛围,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执“引领”之笔,描绘团结蓝图
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出台“一家人的阳宗海”民族团结品牌建设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民族团结与各领域、各行业融合发展、一体推进的格局。
普法强基工作队入户开展普法宣传工作(资料图)。
今年以来,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召开专题会议3次,以民族工作的“四个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为主题,开展理论学习、交流研讨;组建“石榴红”宣讲团,采取“媒体合作+民族团结”宣传方式,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意义,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培训基地)”2个,为民族团结提供坚实组织、制度、思想保障。
执“生态”之笔,勾勒情感轮廓
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以阳宗海保护治理为共同目标,以开展“湖泊革命”为契机,全面贯彻实施《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阳宗海”“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等思想入脑入心,形成全民参与、共同发力的治湖格局。2023年,阳宗海平均水质保持Ⅲ类水标准。
同时聚焦景区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深入挖掘“农文旅+民族团结”资源,将民族团结工作融入“环湖村庄生态、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布局,完成环湖公路西线暨省道212改造提升12.5公里,开通35.7千米环湖绿道,将沿湖12个村庄与华侨城、南国山花等农文旅项目进行有效串联,探索打造一批“民族团结+生态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示范村庄(点)。
执“治理”之笔,渲染宜居底色
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探索出“以团结促稳定、以稳定促治理、以治理促发展”的基层治理路径,出台民族宗教工作两个协调机制,“三级包保”联系制度,建成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3个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实现联系各族群众全覆盖,服务各族群众日常化。
同时细化网格217个,配备网格长217名、网格员(楼栋长、十户长)1600余名,促进民族团结与信访接待、平安建设、矛盾纠纷化解、普法强基等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健全“四议两公开”、联席会议等机制,依托村(居民)议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议事堂(亭)等,实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建立“纵向到底、横向评比”的管理模式,以最美系列评选、“红黑榜”通报曝光等为抓手,进行“户户评、片片比”,对评比结果提供奖励机制,“规”出乡风文明新风尚。
执“融合”之笔,激发活力本色
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以关索戏、洞经音乐、板凳龙等非遗传承为抓手,将文化遗产传承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推进各民族文化多元发展;以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传统民俗文化等活动为抓手,创新性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促进各民族血浓于水“一家亲”。
举办环湖绿道开通仪式暨迎新环湖健步走活动(1月1日摄)。
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先后举办“绿美春城·昆明统战行”“千人迎新环湖健步走”“大众风筝户外运动嘉年华”“云南九大高原湖泊领跑赛”等文体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借鉴,拉近各民族之间的情感距离;探索与托管县(市)区开展民族团结缔结联盟,共同营造团结统一、共同富裕、互融互嵌良好局面,为民族团结创造条件、打牢坚实基础。
执“富裕”之笔,擦亮幸福底色
阳宗海一中建成投入使用(资料图)。
近年来,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以民族团结为抓手,开通便民公交路线,便利各族群众出行;探索“名校+”办学模式,投入4.6亿元,建成可容纳2700名学生的阳宗海第一中学,引入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昆明市中华小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实施医疗资源升级项目,完成草甸卫生院改造搬迁,全面提升汤池卫生院服务能力,让各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梁王山现代农业公园云南高原种业小镇、龙箐奶山羊养殖加工、脚步哨羊肚菌种植等产业振兴项目初见成效,新增省市农业龙头企业2家;2023年生态调控捕捞中,实现经济价值154万元,户均收入约1.8万元。
草甸街卫生院搬迁启用(2023年6月30日摄)。
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用实际行动阐释“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新时代内涵。(完)(左丛根 辛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