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超1万元 “盒马村”模式助力西双版纳打造特色支柱农业_新华网
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5/23 20:24:33
来源:新华网

亩产超1万元 “盒马村”模式助力西双版纳打造特色支柱农业

字体:

  新华网昆明5月23日电 5月22日,小糯玉米盒马村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揭牌。过去4年,这里种植加工的特色玉米,源源不断走向全国盒马门店,带动了5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让曾经村民不敢种、卖不掉的老品种玉米,成为西双版纳州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5月22日,小糯玉米盒马村揭牌现场。(盒马供图)

  5月的西双版纳平均气温已超30度,烈日下的玉米地里,景洪市勐罕镇的傣族小伙岩空甩带着村小组的村民们,准备用一个月时间平整好承包的500亩土地,为秋季播种小糯玉米做准备。

  “父辈都靠种地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看天吃饭的无奈,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岩空甩曾去机场短暂工作,开过烧烤店,直到4年前他发现,有企业在收购小糯玉米,他敏锐地嗅到了商机。

  “这种小糯玉米我们从小吃到大,因为西双版纳特殊的气候,一年可种4茬,产量很高。但之前很少能卖出去,不值钱。”岩空甩说,自己没想到儿时的零食,竟摇身一变成了特产,在大城市价格倍增。

傣族小火岩空甩和他种植的小糯玉米。(盒马供图)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用自家的30亩地改种了小糯玉米。几个月后,玉米成熟,他顺利以约定的价格卖掉。

  岩空甩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年种3季,亩产值可达6000元。

  之后4年,岩空甩专研种植技术,通过引进肥水一体化等设施,其玉米的年亩产量突破2500公斤,产值突破1万元。

  去年,他带头在村小组成立合作社,承包下500亩土地,带动6户村民一起种植。靠着过硬的技术,玉米丰收后,商品化率达到了90%,总产值超过500万,除去农资农具等成本,平均每户分成达30万元。

景洪市勐罕镇的农户正在采收玉米。(盒马供图)

  2019年之前,小糯玉米被当地人称为“机场玉米”,因为甜糯、皮薄,是当地村民兜售的重要旅游美食。虽然软糯可口深受游客欢迎,但因缺乏保鲜技术,只能困在本地销售。

  西双版纳州小糯玉米盒马村负责人、傣鲜生农业公司总经理廖梦梦介绍说,2019年,盒马采购洞察到了小糯玉米的潜力,找到了她,为其工厂引进高温蒸煮生产线,让小糯玉米套上真空包装,销往全国。

  之后盒马还不断根据消费反馈,跟基地一起打磨标准。为了达到更均衡的甜糯比,严格控制灌浆期时间,让玉米粒的花色更加均匀。

盒马村基地检测人员正在检测小糯玉米相关数据。(盒马供图)

  稳定的品质,加上“盒马工坊”的品牌背书,随之而来的订单供不应求。廖梦梦的公司不仅打响了自己的品牌,还成长为年销售超5000万元的当地龙头企业。

  让廖梦梦欣慰的是,不管是市场行情怎么变化,盒马稳定的订单,让公司对农户的收购价一直维持在每公斤4元左右。有了订单兜底,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进来,仅去年就带动500多户村民户均增收9000余元。

  如今,在西双版纳各县市,规范化的玉米加工工厂拔地而起,为当地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月平均工资可达5000元,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就业。

  随着“盒马村”模式的发展,盒马与盒马村基地之间的连接也越来越多。在此次的云南小糯玉米盒马村落成期间,盒马旗下的会员制仓储超市盒马X会员店还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特殊教育学校的268位学生捐赠文具,孩子们创作的绘画作品等还将在门店展示,廖梦梦也为孩子们送来小糯玉米。

  盒马副总裁沈丽表示,盒马一直关注原产地产业及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立体化的乡村产业帮扶,实现产业与社区的共同繁荣。除了通过盒订单农业帮助乡村农产品流通之外,还包括关注乡村儿童的教育发展,打破贫困循环,让乡村成为有梦想、有精神、更有经济实力的家园,希望能通过盒马带来美好的改变。(完)

【纠错】 【责任编辑:范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