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5/24 18:43:58
来源:昭通日报

爱赋能前行 享美好生活——记昭通市残疾人联合会扶残助残

字体:

  “残联是残疾人的娘家。”残疾人是人类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或看不见精彩世界,或听不到欢声笑语,或不能独立行走……在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进程中,昭通市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市残联”)成为了这个特殊群体的有力臂膀,坚强后盾。

  长期以来,市残联坚持以残疾人需求为出发点,以残疾人满意为标准,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残疾人就业扶持、康复维权、医疗保障、文化生活等方面,切实反馈和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全面提升残联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助残扶残 形式丰富多样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八千里山川河岳……”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科技助残 共享美好生活”是今年的活动主题。

  活动在慷慨激昂的手语舞《中国人》中掀起高潮,舞台上,由一群特殊的表演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无数次排练,表演的歌舞《塔塔尔族舞曲》《因为爱》《妈妈我爱你》《纸飞机》、快板《红色中国最闪亮》、葫芦丝演奏《打跳欢歌》等节目获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此次活动时代特色鲜明、事迹突出感人,体现了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用实际行动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2024年,市残联依托全国助残日、六一儿童节、全国爱耳日等,组织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扶残助残氛围,弘扬积善成德的正能量。

  在扶残助残活动上、在田间地头、在每一个残疾人家中,都曾留下助残人的身影。他们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始终如一,坚定地行走在助残的道路上;他们成为党和政府与广大残疾人的“连心桥”,为广大残疾人送去关心、关怀和慰问的同时,也为他们带去希望。

  随着助残活动丰富多样的开展,我市助残氛围愈加浓厚,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努力为残疾人撑起一片蔚蓝天空。

  残有所扶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在残联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心帮助下,我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开启了幸福的生活,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恩。”彝良县海子镇清河村患有双腿残疾的张秋菊说,18岁时,因突发高烧导致双腿残疾,在助残人和其家人、朋友坚持不懈地关心努力下,她走出了迷茫。“公司包吃住,扣除‘五险’以后,每个月到手工资有2500元,我挺满足的。”在市残联组织的培训中,张秋菊成绩突出,通过考核后与云南如常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实现上岗就业。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一目标,市残联从“残疾人需要我们做什么”“残疾人能做什么”“我们为残疾人做什么”入手,持续深化“量体裁衣”式服务工作,切实加大残疾人事业发展资金项目争取和残保金征收力度,实施好惠残民生实事和民生工程。

  近年来,市残联积极整合人社、财政、民政、医保、卫健等相关部门资源,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动残疾人创业就业,不断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通过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帮助残疾人就业,全市各级残联共走访企业228家,推送残疾人就业岗位476个;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及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共举办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75期,共培训农村残疾人2516人;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5期,培训残疾人186人。通过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安排残疾人就业1633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劳务派遣、公职人员招录等方式,积极吸纳残疾人就业。

  全市残联组织还通过落实残疾人就业帮扶项目,共扶持农村残疾人转移示范带头人200人、就业创业示范户100户、就业创业示范领军人5人;落实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一生一策”服务工作机制,共为294名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服务率100%,就业率89.47%;通过推进盲人保健按摩行业规范化建设,帮助培养盲人按摩师就业,共完成规范化建设42家,实现盲人就业180余人。通过加强劳务输出,畅通残疾人外出务工渠道,举办就业招聘会、点对点输送、扶贫车间安置、公益性岗位安置、鼓励引导自主择业等方式帮助残疾人外出务工,全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773人次。认真落实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协调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在残疾人个体经营证照办理、税费减免、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倾斜,为残疾人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充分利用创业贷款的“杠杆作用”,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符合条件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可获得20万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创办小微企业的,可获得300万元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财政按规定给予贴息。对集中就业企业及个体就业残疾人按规定实行税收减免。加大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力度,培育扶持省、市、县三级残疾人扶贫及就业创业示范基地12个,吸纳安置残疾人就业189人,辐射带动残疾人家庭262户实现增收。与此同时,全市各级残联组织还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选出了威信县范丽梅夫妇盲人按摩巧手“按亮”幸福生活、彝良县盲人杨俊玺修车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激励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让更多的残疾人主动融入社会展现人生价值。

 倾情助残办好实事 爱心流淌温暖民心

  “没想到来窗口办事这么快这么方便,真是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真是太麻烦你们了,辛苦啦,谢谢……”一名在巧家县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办理完残疾人证迁移业务的聋哑人向窗口工作人员用手语连连称谢的场景画面,窗口工作人员也用手语回应:“不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做好便民服务更是我们的工作职责!”

  2023年6月以来,市残联持续优化政务服务,不断提升行政办事效能,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政策落地落实,全面提升残疾人证“网上办”服务能力,全市残联系统在卫健部门和相关评定机构的相互配合下,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已全部实现“网上办”业务。残疾人可以通过“全国信息化服务平台”、残疾人服务App、微信小程序“残疾人服务”、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等渠道进行残疾人证网上申请,实现残疾人证申请“网上办”“掌上办”,切实解决了残疾群众最现实的困难。

  截至2024年5月,全市已有17201名残疾人通过“网上办”申请办理了残疾人证,目前持证的20.39万名残疾人已全部拿到了“第三代(智能化)残疾人证”,有效提升残疾人证办理的便民性和惠民性,真正实现让残疾人“只跑一趟”“一件事一次办”“高效办成一件事”。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残联将继续以“顶层设计”为依据,抓实残疾人民生保障的“底层设计”; 以“落实政策”为基础,稳步提升残疾人保障水平;以“就业创业”为重点,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以“康复服务”为支撑,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以“融合发展”为导向,提升残疾人社会参与能力。

【纠错】 【责任编辑: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