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6/12 11:52:21
来源:云南日报

红河绿春:画好“同心圆” 唱响幸福歌

字体:

境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32% 森林覆盖率达76.02%,排名全州第一 发展绿色产业130余万亩,农民人均6亩以上 创建省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5个 模范集体3个、教育基地7个、示范学校3所 建立国门党员先锋服务队801支8035人 大水沟茶山。通讯员 卢一华 摄

  地处中越边境的绿春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32%,其中哈尼族人口占86.45%。作为多民族聚居共荣的边疆县,近年来,绿春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引领“天下最长宴席”文旅品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续写边境“直过民族”从原始村寨到现代文明“千年跨越”的故事,创新形成“335336”路径举措建设“百里边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以画出民族团结“同心圆”,唱响乡村振兴“幸福歌”的实际成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铸牢文化根魂 共建精神家园

  “踏上哈尼梯田,一级一级登天;拖来彩虹当桌,摆成长街宴……”去年哈尼十月年期间,绿春长街古宴文化旅游节与建县65周年同庆,在4065桌长龙宴席中,绿春各族儿女身着节日盛装,唱着祝酒歌、跳起乐作舞,与四海宾朋欢度佳节。

  “4065桌的绿春长街宴长4000余米,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民族文化盛宴。我从1号桌拍摄到4065桌,被每一桌的热情灌醉了。不得不说,锣鼓喧天、歌舞升平的长街宴,不仅气势浩大,更具中华文化符号,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聚集在了一起,很好地促进了彼此的交往交流交融。”短视频博主“蓝天学长”这样说。

  连续举办16年的长街古宴,是绿春县以多元民族文化交流实践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根铸魂的一个缩影。以民俗博物馆、传承馆、平掌街红色文化记忆馆、托牛和腊姑农耕文化馆等文化阵地为平台,绿春县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完成《绿春县民族志》《黄连山传奇》等30余部文艺精品,《都玛简收》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牛孔彝族服饰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积极组织开展文艺汇演、歌舞展演,演讲征文比赛、美术摄影展览等活动,把中华传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推进,着力搭建了各民族沟通交流的友谊桥梁。

  绿春县以开展“7+N”示范创建和“道中华·十个一”等系列活动为抓手,整合各方力量组建由特聘专家、科技特派员、驻村干部、村干部、教师、志愿服务队组成的6支宣讲小分队,深入沿边村组、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手把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持续打造拉祜族葫芦声声、瑶族度戒、哈尼族昂马突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村村红旗飘”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丰富了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境一线竞相开放。

  呵护青山绿水 共奔富裕之路

  黄连山下,连片茶园绿意醉人。近年来,依托25.25万亩的茶园,绿春县精心打造“政府统筹与政策扶持+基地捆绑与茶农联结+茶企带动与品牌建设+茶旅融合与延链拓展”的茶产业发展四个利益共同体,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推动茶产业实现长足发展。去年全县茶叶产量达2.57万吨,产值5.31亿元,带动15.34万茶农增收,茶产业已成为绿春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

民族团结一家亲。通讯员 施卓慧 摄

  “茶叶是绿春百姓最大和最稳定的收入来源,近年来,龙头企业以高于一般茶叶的收购价激励督促茶农在生产中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过度采摘,进行茶叶品种改良,解决了茶产业促增收致富不明显等问题。”绿春县茶叶协会会长陶晓林说,希望凭借良好的市场反馈让更多茶农参与到绿色有机的基地建设中来,不断提升茶园的精细化管护水平,从而保证茶叶品质,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清明前后,大兴镇迷克村委会牛弄村附近,一排排茶树郁郁葱葱,嫩绿的新芽迎春俏立。“村里近年来把茶产业作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建设初制所、茶文化交流中心,引进茶企业等方式,500亩茶园实现‘量质双增’,还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村里哈尼文化古巷、民族文化广场、牛打滚塘等民族文化景点颇受欢迎,有效促进了茶文旅融合发展。”挂钩该村的大兴镇人大主席许文福介绍说。

  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产业,牛弄村的喜人转变是绿春县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交融共进、互促共赢的一个缩影。通过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乡村振兴美美与共”等“幸福花开”工程,绿春县先后发展橡胶40万亩、香辛料33.2万亩、梯田红米2.59万亩,着力解决边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短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当地各族群众共同致富提供了坚实支撑。“拉祜土鸡”“二甫鼓凳”“马宗黄连鸡”“玛玉茶”等村寨名品插上电商的“翅膀”,成为发展边境旅游、边贸互市的富民产业。

  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还激活了绿春各族群众投身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点燃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在“千村整治 万户创美”行动中,绿春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全县803个自然村实现了村容村貌从“脏乱差”向“洁净美”、群众观念从“要我干”向“主动干”的转变,先后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乡村振兴示范村29个,6个自然村入选省级美丽村庄。

  提升民生温度 共绘美好图景

  “党和政府多次派工作队寻找‘苦聪人’,大家从深山老林里搬出来,第一次住上了不怕刮风下雨的新房子,第一次睡上了踏踏实实的木床,第一次点亮了家里的电灯……”去年,在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上,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村妇代小组长王永背向中外嘉宾分享了拉祜寨群众“一步跨千年”的故事。

  拉祜寨过去是有名的“五区叠加贫困村”,绿春县针对拉祜寨的特殊情况,探索出了“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合治理+民族团结”的强边固防模式,帮助拉祜寨村民生活上脱贫、精神上脱困,最终啃下了这块全县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如期脱贫摘帽后,拉祜寨年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1600元提升至现在的16621元。

彝族刺绣。通讯员 李龙沙 摄

  绿春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年来在沿边地区累计投入资金2.97余亿元,完成48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通过抓产业、稳就业、盘资产、保兜底等有效举措,实现7个沿边行政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00元以上。如今,越来越多的百姓选择到边境一线置业定居,为构建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长廊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聚焦本地区教育、医疗、文化、乡村振兴等7个领域,绿春县建立民生项目和为民办事“两张清单”,积极推动地质灾害治理、生态梯田鸭养殖基地及冷链仓库建设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依托沪滇帮扶合作、省管县用、南北交流等工作机制,做好“组团式”帮扶文章,全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和医院,创新开展“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本土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本土团队”人才培养帮带模式,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配合元阳至绿春、勐醒至绿春高速路和国道219线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四改三”等交通强基项目,行政村、自然村道路硬化率分别达100%、85%,沿边行政村5G基站实现全覆盖。围绕“两污”治理、产业发展等建设重点,融入绿春的森林、村庄、梯田、溪流生态元素,科学编制一村一方案,各村各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交通出行和产业配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记者 黄翘楚 )

【纠错】 【责任编辑: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