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云南 | 赵:琴鹤家声_新华网
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8/02 14:46:00
来源:云南网

清廉云南 | 赵:琴鹤家声

字体:

  在云南这片多彩的土地上,照壁作为传统民居的独特元素,不仅是建筑的点睛之笔,更是家族文化、家风家训与文化的传承象征。每一面照壁背后,都镌刻着家族的历史记忆与家风家训,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忠诚、正直、清廉与和谐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云南人千百年来智慧与美德的积淀,它不仅仅是一面墙,更是家族成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大理州学习平台携手云南发布、云南网、云南宣传网、云南文明网,共同推出“照壁传家训 清廉满庭芳”系列策划,挖掘照壁背后的家风故事,展现云南家庭清廉美德与高尚情操,激发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与思考,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

  赵抃,字阅道,北宋衢州人,宋仁宗景祐年间进士。他27岁中进士,宦海沉浮45年,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在当时就是一位以清正廉洁著称的人物。曾先后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四川梓州、益州转运使,成都知府等,官至参政知事,相当于副宰相。官位如此显赫,赵抃一生却十分清廉简朴,为官刚正不阿,被誉为“铁面御史”,当代许多包拯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实则来自赵抃的故事。平时生活中赵抃情趣高雅,随身无金无银,他无论外出访友,还是执行公务,只有一琴一鹤相伴,左右不离。

  赵抃提倡“三廉”:一是廉于自身,从自己做起;二是廉于职务,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要干净干事;三是廉于社会,提倡节俭,反对奢靡。赵忭自律甚严,史载:“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示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意思是白天处理完公务,每到晚上,都要焚香拜天,口中念念有词。有人好奇地问他在向上苍密告什么,赵忭笑笑说:“哪是什么密告呀!无非是将自己白天做过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地在心里说上一遍,借以检点反思。倘若一个人连在那种场合都不好意思启口,那就必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

  宋仁宗时,因为四川地处偏远,一些官员不但没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没有做到勤政爱民,反而常常以酒食互相吃请馈赠,甚至郡衙旁边都开了许多酒家。赵抃在担任梓州、益州这两地的转运使时,首先,以身作则,带头节俭,一人单骑入蜀,随身仅携带一张琴和一只鹤;接着,严厉整顿贪污腐化的官场恶习,并将敢于顶风作案的顽固分子绳之以法,终于令四川官场风气大为改变。神宗皇帝夸奖赵抃“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从此,“一琴一鹤”成为为官清廉的代名词,人人称赞,代代传颂,而且在赵抃死后,赐“清献”为其谥号,以彰显其为官“公正清廉”的高尚品德。

  关于赵抃,还有几个有趣的典故:

  一是在赵抃去世多年后,到了南宋景定年间,潭州知府林存离任赴京面圣,在衢江上岸后,征调了1000余名衢州壮丁为其挑运行李。浩浩荡荡的队伍路过莲花山赵抃墓前时,与赵抃当年一琴一鹤匹马入蜀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留下了一首讽喻诗:“千夫荷担出山阿,膏血如何有许多。不若扁舟径归去,休从清献墓前过。”相传此后,再也没有贪官敢从赵抃墓前经过。

  二是赵抃的座右铭:“良田万顷,日进二升;大厦千间,夜卧八尺。”赵抃一生能做到心无贪念,廉洁为官,从不为自己谋私利,“吾怀自信无污染,何必升堂思始清。”这掷地有声的宣言,就是他一生为官清廉的自白。后世裔孙为颂扬赵氏先祖赵抃为官俭约、轻车简从的高风亮节,于是以“琴鹤”标额其堂,因此,大理的赵姓以“琴鹤家声”为家训并题书于照壁上。

  统筹:张正唐莉娜赵玮李怡

  策划:唐莉娜李怡许茹芸

  编审:郭潇雅许茹芸

  海报设计:张艳萍

  资料来源: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院

【纠错】 【责任编辑: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