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团师生在基诺山乡巴朵村合影。
为响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号召,使青年学子在祖国大地探寻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多元发展之道,促进东西部地区共享发展经验,助力东西部协作,8月6日—7日,由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公共管理强化班(UPA)师生组成的“发展成就观察团”前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乡、勐罕镇、勐龙镇开展暑期“三下乡”调研,深入调研深化边疆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党建引领振兴路,基诺古寨“焕新颜”
基诺山古称“攸乐山”,是古六大茶山之一,也是我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民族——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观察团首先来到巴朵村调研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巴朵村依托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拆除了原来村落里的鸡圈、猪圈、杂房,做到人畜分离,统一基诺族建筑风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植入基诺文化,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变。
巴朵村貌。供图
如今,整齐漂亮的特色基诺文创店、独具基诺特色的幸也咖啡小店、干净整洁的柏油小道、民族彩绘墙映入眼帘,基诺山用优美生态环境和特色民族风情吸引游客,让基诺非遗文化“显”了出来,徒步旅游“火”了起来,经营业态“丰”了起来,打造了组织强、人心齐、产业兴、村寨美、村民富的幸福新图景。
基诺山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雨林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近年来“雨林徒步”成为基诺山乡的热门旅游项目,当地探索出“党支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联动运作模式,通过社会企业投资引流,村集体对口帮扶的多方合作,基诺山乡村民们开起了特色民宿、民族餐馆,当起了雨林向导,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二嫂”与师生交流。
调研走访过程中,观察团走进纺织“砍刀布”的巴朵村民“二嫂”家。二嫂向同学们讲述自己一边织布,一边从事“雨林向导”的幸福生活,“我们织的布,是全手工,都不愁卖呢!”
观察团还前往景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泽白的普洱茶工作室,了解普洱茶的历史、种植环境、生产工艺和品茶技巧等。据了解,巴朵村依托“攸乐”作为古六大茶山之一的历史文化背景和1056亩生态茶园风光,推出“茶基地+茶加工+茶品鉴+茶休闲”精品旅游路线,打造集“基地建设、茶园观光、知识科普、采摘加工、产品体验、茶餐制作”为一体的融合发展链条,让游客在参与赏茶、采茶、制茶、泡茶、品茶、论茶的过程中增加体验感、释放购买力,提升普洱茶产业的综合效益。
解锁治理幸福路,激活边境乡村治理“源动力”
近年来,基诺山乡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子,巴朵村以党建带群建凝聚治理合力,发挥党员、青年、民兵、妇女、乡村理事会等基层治理力量,构建了“党员+N”的网格治理体系,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美治“六治协同”,夯实基层治理一体化、法治化、人文化、社会化、智能化、精品化“六化提升”。
而巴飘村作为基诺山乡清廉建设和民族团结建设的典范,依托网格管理,形成“三融、四起、五治”的党建引领新模式,以“民族团结+基诺文化”为建设总元素。巴飘村组织修建“清风亭”“议事亭”,“忆苦养廉”“忆苦持洁”等廉洁标语与文化宣传栏在村内随处可见,在切实打造特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同时,实现了农村自治“实”起来,边境治理“活”起来。
党旗领航“三村创”,携手共绘“振兴圆”
“三曼”村,一个由曼嘎俭村智慧引领,将曼空岱、曼空迈、曼空站串联的文旅明珠,以其独特的运营小组团发展模式,展示了边疆民族地区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8月7日上午,观察团师生走进“三曼”村开展调研,探索其振兴密码。
“坐在家里能创业,庭院门口看增收”,在驻村干部的介绍下,观察团成员了解到曼空岱村依托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利用傣族织锦、傣族造纸、慢轮制陶、贝叶经刻写等非遗资源,搭建起乡村旅游沉浸式体验平台,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致富增收。
在曼空站村,家的延伸与生计的富足是这里的关键词。村民岩甩勒向观察团自豪地分享:“我们家里的房子采用‘嵌入式’改造,一半建民宿,另一半自己住,每个村民都是建筑师。”村民们利用村落翻新补贴建起了一栋栋民宿,吸引了十余位青年返乡创业。一位“归乡人”向观察团介绍,他们的民宿经营管理模式运用了“乡村CEO+村集体+公司”的形式,大家把钱放在一起,一起干活,一起分成,全力打造属于曼空站村的“共富屋”。
傣族文化体验小院。李思媛 供图
“我们是全州第一家农村品牌咖啡店,前后有20来位村民在这就业,现在每天都有600块左右的收入”,品牌咖啡在曼空迈掀起青年创业的浪潮。“云上春天”、“幸也”咖啡、花满楼等云南本土品牌的引进丰富三曼“小旅游”环线消费种类,延长文旅消费链。
同时,村集体依托傣家小糯玉米的种植优势与“傣鲜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盒马生鲜”等商超进行合作,打造出一张增收创富的“盒马村”名片。当前,村集体正在探索“智慧农业”促高标准化生产的新发展路径,融合“电商直播”打造多元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带动村民利用现有资源稳步发展,逐步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的目标。
驻村干部为师生讲解村情。薛帆 供图
党群齐心治理,各民族共筑“红色屏障”
调研的最后一站,观察团来到地处边境的勐龙镇坝卡村。坝卡村自2022年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社区)建设以来,探索出一条以乡村建设为基础、民族团结为主线、党群合力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创建了“哈尼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旅游产品”的经典工程。
坝卡村新貌。 包容 供图
此外,坝卡村积极实施“五化”工程,深入推进“三小园”建设,同时以村内同心亭为载体,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议,推动把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转变成“提、议、办”的行动,让村民说事、议事、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