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参赛作品。
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李海曦 摄
加强正向宣传引导,指导中小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学生一举夺得全国金牌;面向科学教师开展市级专项培训,聘任科学副校长……昆明市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积极搭建成长平台,促进科学教育全面提质。日前,昆明市推动科学教育的经验做法,已作为推荐案例上报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
青科赛获奖比例全省领先
今年7月,第四届(2023—2024学年)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以下简称“青科赛”)总决赛在杭州市余杭区举行,通过云南省区域赛晋级的153支队伍参与了现场比拼,其中昆明市有101支队伍参赛,32支队伍荣获一等奖,30支队伍荣获二等奖。
来自官渡区第一中学的参赛选手王梓慧一举夺得科技创意动画挑战赛高中(含中职)组全国一等奖第一名,这也是云南省唯一一块金牌。指导教师、官渡区第一中学科创教研组组长李祥阳表示,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研学体验,感受身边的科技发展。备赛过程中,学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主选择设计动画的题材,师生一起挑选作品,随后进行问辩交流,提出作品改进意见,对选定的方向先后开展了五轮问辩和调整。
王梓慧说:“学校为赛事提供了固定的训练场地,李老师引导我们通过竞赛环境重现作品,还时不时开展临时答辩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让我们在全国总决赛上也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应对挑战。”
记者从青科赛云南省区域赛主办方云南省教育厅关工委了解到,本届大赛有来自全省14个州市的10562名学生报名,参赛人数在全国省级区域赛中名列前茅。其中,昆明市中小学生参加人数达6744人,占比64%。磨憨曼庄完小再次出战,5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
专项培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和王梓慧一样,通过青科赛云南省区域赛,拿到全国总决赛奖牌的还有西山区丹霞路小学的学生金梦婷和卢铮熙。他们参加的赛项是“ENJOY AI火星探险家挑战赛”,通过机器人结构设计、自动程序编写、遥控控制等一系列技术,控制机器人完成陨石勘探、组装火星车、矿石采样等任务。赛项主要培养创新能力、问题探究能力,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兴趣。
孩子们大多都是零基础,他们说,好成绩的获得离不开老师的付出。丹霞路小学不断探索科学教育和STEM教育理念在小学教学中的实践,成立智能机器人兴趣班,由信息中心主任李锦带队培训,在多个赛项上持续发力。李锦从事信息技术方面工作21年,经验丰富,考虑到学生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和教师赵燕利用课后服务等课余时间,不断鼓励他们去想象、去创作、去比赛。在李锦看来,“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宝贵的成长经历”。近3年来,丹霞路小学学生获得各级竞赛奖项100多项。
“科技强国·未来有我”,这是“白名单”竞赛——青科赛的主题。大赛经教育部批准,中国关工委、教育部关工委作为指导单位,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主办。经过精心策划、多方考察,由云南省关工委科技活动委员会、云南省教育厅关工委联合主办,昆明市教育体育局等单位协办的青科赛云南省区域赛落地昆明。为了更好地推进赛事,昆明市教育体育局专门组织了2024年昆明市科学教师培训。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此次市级科学教师专项培训,邀请全国信息学十大杰出指导教师江涛、云南省基础教育领域小学科学教学名师秦玫、“昆明市春城计划”教学名师马莹华以及多位昆明市科学课专家,分享科学教育课程设置、科学思维培养、无人机综合应用等丰富的内容。参与培训的是各县(市)区和各教育集团遴选推荐的骨干教师,如李祥阳、李锦等,按照“国家引领、省级示范、市级骨干”的分级培训体系要求,各县(市)区还对科学课专(兼)职老师开展培训,实现培训全覆盖,达到了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效果。
主阵地与大课堂有机衔接
为深入落实“双减”,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昆明市很多学校开辟了生物多样性空间、科学探究基地、科技创新实验室、科普展览室等,不断拓展科学实践活动。全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强品牌活动,开展科学研究,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
东川区职业成人教育培训中心教师、张桐技师工作站负责人张桐,不仅关注职业技能大赛,还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赛事,师生共同搭建电气线路,采用模拟仿真的方法,构建训练平台,提升科学素养。他的工作站常年开展教学研究、技术研讨、技能竞赛等活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今年,张桐被确认为第十三批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他说:“我们理性参赛,用好社会大课堂,帮助学生突破自己,练就过硬的本领,实现就业梦和升学梦。”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昆明市第三中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实践方法,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致力于推动科学教育课程纵深发展。全国高级科技辅导员、学校机器人教练员杨肖霞表示,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融合、实践与思维,关键在于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突出学科的核心思想和探究方法。一直以来,学校通过校园科技节、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先进工程技术科普展、学生学术课题展、学生科技社团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探索科学前沿的平台,也为拔尖人才的成长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培养环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创新思维,加速迈向卓越。
昆明三中2025届学生邹禹含就是在这里脱颖而出的,斩获第38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23年腾讯犀牛鸟中学科学人才计划优胜奖、2024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云南省赛区竞赛一等奖。这也彰显了学校科学教育的培养成效。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昆明三中的学子在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斩获国际奖项3项、国家级奖项13项、省级奖项115项及众多市级奖项。(记者 张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