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第六次党代会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始终坚持因农而生、与农而行、为农而强,发挥云南农业科技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动员科技人员主动投入云南省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把创新的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为云南乡村振兴贡献科技担当和科技力量。
培育核心示范点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六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承办)成果推介活动近200余次,自主研发的“云粮”“云油”“云薯”“云蔗”“云花”“云咖”“云茶”等一批重点品种,推广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其中,“云薯108”实现亩产6.4吨,刷新了西南地区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花油8号”等油菜系列品种,占云南省种植面积的60%以上;咖啡新品种“云咖1号”“云咖2号”达到国外特级精品咖啡的标准。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甸尾乡示范的“马铃薯——甘薯”轮作模式,“云薯116”与“云甘薯4号”亩产均超过3800公斤,年产值达1.8万元/亩。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农科服务团培训现场(资料图)。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坚持鼓励与规范并重,持续深化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年创建行动,启动实施一批成果转化中试平台项目,“天珠6号”“云粳50号”等实现高价转让。2021到202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从0.58亿元增长到1.7亿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18314万元。
百团千员助农增收 精准服务惠“三农”
六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小切口”深化实施“五小”项目,以“云岭农科110”微信小程序,“云岭农科抖音小课堂”“云岭农科小院”“云岭农科家庭示范小农场”“云岭农科创业小团队”服务于农民群众,并通过精准组团、精准施策,破解农业生产技术难题,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努力打通科技服务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服务“三农”成效明显。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向农户发放农科知识宣传资料(资料图)。
2019年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选派近1000名科技人员参加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省科技特派团、省边境村科技特派队、省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选派人员占全院科技人员总数近70%。2022年,为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质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在各方的指导帮助下启动“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选派1355名科技人员组成129个农科服务团,深入到县市区、乡村、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共建设科技增收示范基地288个,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实用技术1500余项,解决生产难题近400项。
在曲靖市会泽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引进104个辣椒新品种进行繁育筛选,开展“云干椒7号”提纯复壮,比本地亩产增产干椒120公斤,增幅66.7%;在昆明市富民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与当地共建云南预制菜研发创新中心,目前已研发4个系列200多款预制菜产品,带动企业新增产值5000万元以上;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示范“坚果+魔芋+蜜蜂”林下种养复合模式,推广面积超1000亩,亩均增收超过1500元……这些都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服务“三农”,千方百计助农增收的缩影。
深化院地企合作 织密乡村振兴“合作网”
六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不断提升“三农”服务能力,多方整合资源,对外合作数量、质量不断提升。截至目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已签约院地、院企、院校合作49家,通过做实做好合作扩影响、树品牌,把科研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全力推进昆明市富民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的《关于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评估结果的通报》中,富民县综合评估在全国72个先行县中排名第5;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和怒江分院建设为抓手,初步形成“政府+科技+企业+联农带农”的怒江模式,重点区域重点突破,为怒江农业产业提供全方位支撑;并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共建“云南现代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初步形成了“平台带动全面合作”的弥勒模式,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助力推动当地主产业发展。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沧源佤族自治县农科服务团入户指导(资料图)。
未来五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助推产业振兴,加强对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移民搬迁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科技支撑服务工作,让科技引领在产业振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进一步完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评价机制,激励科技人员下沉一线服务基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