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暖阳穿破云层,耀眼的光芒射向拉古山,陡峭的山坡上,一排排紧密相连的光伏阵列赫然竖立,一个澜沧江上游大容量光伏标杆示范工程项目在这里拔地而起,向阳而生,展现着绿色发展的时代新风。
华能澜沧江公司拉古山光伏发电项目是澜沧江上游在建的高陡边坡水光互补项目,一头连着能源消纳,一头连着绿色低碳发展。
一场行动 挥动绿色发展“画笔”
华能澜沧江公司黄登·大华桥电厂积极响应公司号召,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全面提质增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抢抓新能源领域“黄金机遇期”,依托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绿色能源优势,加速推进拉古山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投产,厚植华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拉古山光伏发电项目位于兰坪县营盘镇拉古山,项目光伏场区占地面积约2400亩,高程在1600米至2400米间,工程额定装机容量为110兆瓦。项目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为17647.4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5.39万吨,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4余万吨。
拉古山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资料图)。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地势陡峭、施工战线长、天气变化等重重挑战,需要对质量、进度、安全三手齐抓。为高位推进项目建设,兼顾速度与质量、统筹当前和长远,电厂组建成立拉古山项目部专班,专班成员现场蹲点、挂图作战,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抓实安全与质量管控,严密组织好设备供货、图纸交付、施工作业等各环节,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以“小节点”的高质量完成抢“大节点”的按期推进。
一条通道 孕育水光互补“新机”
随着拉古山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工建设,一系列实际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是影响并网消纳的主要矛盾之一。经过多处取经,邀请专家现场勘探,反复论证评估之后,通过扩建大华桥电站500千伏开关站,将拉古山光伏发的电汇集到升压站进行升压后,再通过一条110千伏线路接入大华桥电站统一打捆送出的方案最终敲定。
8月31日,送出工程正式开工,此时距离工程进度节点只剩下2个月的时间。“线路施工早完成一天,项目就能早并网一天,工期表一直在我脑里倒计时。”升压站主要负责人何林正在现场组织主变安装。项目开工以来,他白天在施工现场跟进建设进度,晚上挑灯夜战协调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10天取得送出线路项目核准批复、56天建成110千伏送出线路……何林带领着项目成员将升压站一点点变成现实,创造了新能源线路工程在澜沧江上游施工速度的新纪录。
拉古山光伏发电项目(资料图)。
大华桥电站500千伏开关站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后,一方面可满足近区光伏接入的迫切需求,化解电力、电量“双缺”的主要矛盾及系统风险,保障云南能源供应安全;另一方面还可提高水电送出通道利用率,减少或延缓电网项目建设投资,促进绿色低碳能源供给。这一创新之举不仅为电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怒江州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积极力量,开创当地新能源送出的新局面。
一种组合 碰撞与时俱进“花火”
拉古山光伏属于高陡边坡水光互补项目,运输车辆将材料倒运到堆场后需要把光伏组件、支架分运到山谷、崖边各个方阵的作业面上,但通往各个工作面的都是泥土小路,坡陡路窄,最窄处不足2米,场址坡度在30至40度之间,最陡的地方可以达到70多度,加之山地杂草丛生,路况十分复杂。特殊的地形让材料运输进场“难于上青天”,如何安全高效将材料运输到位又不影响项目进度?
“一块光伏组件重达31.8千克、一块光伏组件相应配套的支架重21.6千克,车辆去不了,人也背不动,我们便想到了最传统的运输方式——马驮。”参与建设的项目部人员罗亮介绍。在拉古山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高峰期,现场能够看见三百多名施工人员和八十多匹马、骡子同时作业。自六月以来,拉古山项目部利用无人机成功将大量材料安全、快速地送达安装现场,既避免了因地块分散、地势陡峭、运输不便导致人工搬运光伏组件工效低、破损率高、成本高等问题,又大大提高了光伏项目建设效率。
面对“建得成、进不去”的困境,电厂因地制宜,创新采用马驮+无人机吊运的组合运输方式,科技手段与传统方式的互补搭台,抢通了材料运输的“生命线”,施工进度与材料运输的赛跑,又赢下了一程。
11月24日,华能澜沧江公司拉古山光伏发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十万多块光伏组件在拉古山头熠熠发光,110千伏拉古山光伏发电项目升压站拔地而起,华能澜沧江公司黄登·大华桥电厂在高山之上扎实推进新能源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华能绿色电力通道,开启了一段面向绿色低碳未来的精彩实践。(完)(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