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我国小熊猫身份之谜”、探寻“怒江境内中国金丝猴新种群”、揭开“金丝猴属物种适应高原环境的秘密”……民盟中央委员、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于黎长期坚守在科研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扎根云南 潜心科研
于黎本科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生物系,为继续深造,本科毕业后选择留在母校就读细胞生物学专业。后来在导师的推荐下,于黎成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客座研究生。渐渐地,于黎爱上了云南这片土地。“云南的生物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室’,由此让我内心充满向往,便决定留在这里攻读博士学位。”
但科研之路并非坦途,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于黎对此有着深切体会。“从硕士到博士那段时间,真是苦得不行。每周有6天都在实验室,就想多学一些东西。正因为有了这些经历,让我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变得更加坚韧和执着。”回顾过去的这段时光,于黎感慨万千。
2005年,于黎博士毕业后,毅然选择扎根云南,开展进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于黎介绍,进化生物学是整个生命科学领域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学科之一,贯穿了整个生物学体系。
长期以来,于黎和团队成员主要利用多学科交叉以及多研究方法整合来解决目前生物进化学的各种重大前沿课题,有效推动生物多样性演变机制及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分子基础研究,为云南省动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授业解惑 教学相长
在科研的道路上,于黎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她计划在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致力于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于黎说,“我不仅要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在学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还要以身作则,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敬畏之心,坚持严谨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成为学生的榜样,希望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升科研素质,锻炼科研思维,最终成长为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和骨干人才。”
于黎先后指导13人获得博士学位,32人获得硕士学位,6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人获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1人获云南省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指导完成的2项成果获云南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
20多年来,于黎带领团队迈入生物多样性国际研究的前沿,用扎实的学识带出一批批科研攻关的高层次人才,在教学和科研的道路上破浪而行。
保持热爱 奔赴向前
在进化生物学这一专业领域,于黎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不仅承担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在内的3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还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90余篇学术论文。
除了科学家的身份,于黎还是一名民盟盟员。她把科普作为科学家为人民服务的桥梁,积极参与系列科普讲座志愿服务活动,为普及科学知识、引导探索生命科学奥秘作出应有贡献。
“身为一名民盟盟员,荣誉属于过去,未来更需努力。我想一心一意把科研工作搞好,不断探索新的科技前沿,为民盟事业添砖加瓦。”于黎说。
一路走来,正是源于对科研事业的热爱,让于黎有了全力以赴的动力。“在科研和求学路上肯定会有波折,但是热爱和坚持,会让我们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向光而行,最终拨云见日。”谈及未来,于黎坚定且自信。(完)(李浩 李晶晶 杨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