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市政府工作报告晒出2024年昆明发展成绩单,全面展示一年来高质量发展成效。
2024年,昆明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焦“六个春城”建设,一体推进“三大经济”,统筹抓好工业强市、贸易富市、旅游兴市、金融活市,经济运行顶压前行、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稳中求进
经济运行量质齐升
一年来,昆明全力以赴拼经济,落实落细国家、省一揽子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出台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30条等政策措施,加力推动政策向稳增长聚集、服务向稳增长发力,全市经济呈现整体向好态势,更好地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一年来,昆明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速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落户昆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特色商圈、商业步行街、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升级改造步伐加快,智能家居、体育赛事、康体养生、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加速培育,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年来,昆明楼宇经济不断培育壮大,主城区创新思路,推动科创产业、工业设计、研发、试验、数字智造、平台经济向楼宇聚集,因地制宜推进“工业上楼”。总部经济快速发展,华为云南区域总部落户昆明,新认定5户总部企业,全市总部企业达418户。
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5年昆明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加力落实一揽子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报告紧密结合昆明的实际,充分肯定2024年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的成绩,也明确2025年的发展规划和主要工作目标。”陈朝伟委员表示,就目前来看,昆明仍需在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方面发力,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姚磊委员表示,他很关注昆明在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以及落实一揽子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等方面的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新亮点,比如对智能家居、体育赛事、康体养生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的培育,以及“工业上楼”等创新思路的推进,都将为昆明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抓产业
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主引擎
2024年,昆明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87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3户,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主引擎。
一年来,昆明持续推进“8+N”重点产业链建链、强链、升链、护链工作,重点产业聚链成势。绿色能源发展迅速,17个新能源项目投产并网,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达90%。斗南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国际数字花卉种业创新中心等19个项目落地,成立花卉产业种业联盟,全市鲜切花产量突破百亿枝,花卉产业链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一年来,昆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有序发展,建成市级无线电智能监管平台,高原特色燃油航空发动机、高原特色无人机产业化项目落地,云内动力智能无人配送车下线。推动昆宝电缆等333户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555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5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户。
一年来,昆明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谋划推出六条“黄金旅游线路”,滇池绿道外海段71公里贯通,串起沿湖美景。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获评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安宁市、石林县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旅游兴市成效逐渐显现。创新推出“昆创贷”“民宿贷”“昆质贷”,助力科创、文旅等中小微企业融资,新增优质中小企业放贷规模达5300亿元。嵩明县获批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金融活市成效明显。
一年来,昆明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实施科技创新主体量质“双提升”工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300户。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户。
郭宇君代表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昆明市全力推进工业强市、贸易富市、旅游兴市、金融活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2025年,期待昆明市在加快构建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方面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水平、提升创新能力,为推动经济持续向好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为城市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相信2025年昆明市将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更多的成绩,让春城昆明成为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郭宇君说。
守正创新
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一年来,昆明开放合作走深走实。率先在全国推出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进出境双向快速通关模式,全省首单启运港退税落地王家营西站。中老泰铁路“昆明陆港号”安宁至泰国拉廊实现双向奔赴。开通全国首列跨境旅游列车“星光·澜湄号”。拓展开行粤滇、京滇“澜湄快线+”系列国际货运班列,中老铁路全年共发送旅客1911.4万人次,运输货物1964.5万吨。探索“四区”联动发展新模式,建设更高质量经济“试验田”。
一年来,磨憨口岸功能不断扩展,磨憨铁路口岸创建成为我国首个经世卫组织认可的国际卫生陆港。磨憨公路口岸提升改造等12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磨憨铁路口岸提质扩能等24个项目竣工。南坡国际产业示范园开园。央地合作、沪滇协作、跨区域协作成效显著。
一年来,昆明“四季如春营商环境”品牌持续擦亮。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和“跨省通办”改革,实现140项“一件事”高效办理。创新推出线上“明白办”,全程网办率达97.38%。推出“政商直通车”小程序,打造21个“惠企服务专区”。健全“局长坐诊接诉”“营商环境监督行”等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为企业纾解困难6469项。7个营商环境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连续3年入选央视财经“营商环境创新城市”,连续5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榜首,连续2年获评“投资热点城市”。
“报告呈现的各项数据振奋人心,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市政协委员毛良表示,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近年来他切身感受到昆明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的态势,特别是2024年昆明在全省率先发布《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进一步激发了民营企业家投资的信心和决心。希望昆明持续加强营商环境建设,让民营企业家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
生态优先
“产、城、人”实现良性互动
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持续保障。
一年来,昆明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国控、省控断面基本消除劣V类,滇池全湖水质连续7年保持Ⅳ类,阳宗海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新增城市绿地206公顷,开放共享绿地26.5万平方米。完成林草生态保护修复64.27万亩。
一年来,昆明绿色转型加速推进。率先在全省成立碳中和中心,搭建“碳惠春城”建设体系框架。累计建成城市公用充电站2126座、换电站65座,新能源汽车占新增汽车保有量比重达40%以上。12户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工厂。安宁空气压缩储能等3个新型储能项目被列入省级示范试点。高新区、安宁产业园区入选省级零碳园区,昆明市第七、八水质净化厂成为全国绿色低碳标杆水厂,杨林经开区“2+N低碳园区”获评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昆明入选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
“绿色是昆明发展的底色,更是昆明的优势。”罗韬韬代表说,昆明在生态旅游、文化底蕴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在运用生态优势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大力发展环滇池文旅商融合,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同时,在打造环滇池旅游工作中,要以滇池保护治理为第一原则,将水污染防治和改善村域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加大截污设施建设,切实从源头降低污染负荷,有效改善环滇池村庄周边生态环境。
以民为本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福祉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年来,昆明持续强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及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帮扶,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0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86万人。建设市级“幸福里”社区5个、零工市场8个,积极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服务58万人次。
一年来,昆明社会保障更加有力。10件惠民实事全部完成。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盘龙区金星社区、官渡区曙光社区等7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一年来,昆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40所,新组建14个基础教育集团,新增优质学校20所、优质学位5万余个,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昆明市入选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市20万人口以上县域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
一年来,昆明医疗水平稳步提高。市第一人民医院、延安医院牵头的2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基本完成,安宁等9个县(市)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试点开展“首诊惠民行”,实现“一次挂号、首诊负责零元续诊”,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1.6万余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437.45万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不断显现。
“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让我备受鼓舞、信心满怀。”孙继斌代表说,过去一年,昆明市政府工作成果显著。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统筹下,昆明有效应对复杂经济形势,民生保障扎实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难题逐步破解,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之后我将密切关注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工作实施情况,积极建言献策。”(记者 孙潇 陈思伊 董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