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献瑞,巳巳如意。眼下,云南农信各地网点里都是一派喜气繁忙的新春景象——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乡第一件事就是把辛苦打拼挣的钱存在这里;忙碌一整年的农户喜笑颜开地赶来打分红单,为来年春耕备耕做足准备;老人们到这里取养老金和压岁钱,顺便围坐在营业厅里喝茶、晒太阳、说吉祥话儿;网点工作人员则穿上少数民族特色服装,一边给馋嘴的孩子递去糖果,一边给过往的群众送上福字和对联……
提供暖心服务(资料图)
这就是云南农信独有的“年味”,也是云南农信广大干部员工深入践行金融为民初心的生动缩影。全省农信2165个物理网点遍布云岭大地,农信人深入村寨和田间、社区和集镇、高山和沿边,触达各族群众家门口,早已融入烟火年年、岁岁安康的百姓生活中,成为大家的知心人、贴心人,让金融服务真正成为提升民众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金融为民,做好“农信特色”服务
近年来,云南农信主动融入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紧紧围绕“质量、效益、转型”发展主线,以支农支小为战略定位,充分发挥网点渠道优势,着力构建网点服务体系,优化金融服务效能,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以网点服务的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
通过大力开展营业网点服务质效提升三年行动,印发营业网点服务提升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云南农信将“人民至上”的信念融入金融血脉,努力让每一个营业网点都成为温暖的港湾,让每一次金融服务成为一段温暖人心的故事。
云南农信各级机构依托人缘、地缘优势深入了解各地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网点建设中充分融合社区特色,努力打造极具文化氛围、彰显农信温度的金融服务“金字招牌”。
工作人员为群众送上热气腾腾的糍粑(资料图)
位于昆明城区的官渡农合行金马支行与社区携手打造“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工会驿站,为环卫工人、快递员和交警辅警等户外工作者提供暖心服务,举办传统节日送温暖活动,成为周边社区和群众的“友好邻里”。
开展特色活动(资料图)
昆明的大板桥支行地处撒梅人聚居地,该行将彝族风情和农信文化有机融合,开展“新年送甜蜜”特色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穿上特色民族服装的工作人员为大家送上热气腾腾的糍粑,驱散冬日寒冷的同时也传递了农信温度。
在曲靖,每年元旦、春节、元宵节,陆良农商行各网点都开展写春联、猜灯谜、品汤圆等民俗活动。“我已经连着好几年来农商行领手写春联,农商行的服务好,对我们老年客户有耐心。”“我前几天刚准备买春联。就看到农商行有送手写春联的活动。”
工作人员为老年群体支取现金(资料图)
这样的网点服务既弘扬了传统文化,还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擦亮云南农信“金字招牌”。
金融暖心,做优“银发”“适老”服务
“每年这个时间,到网点办业务的老年人都很多,我们网点平均每天要帮助超过1500位老年人支取现金。”陆良农商行马街支行的大堂经理马雪斌说。该行聚焦老年人群体的金融服务场景,在营业网点提供爱心轮椅、无障碍通道、老花镜等适老化设施。
开展适老化服务(资料图)
工作人员向老年群体宣传金融内容(资料图)
“我每天早上出门去街上买几样小菜,回来就到农信社喝两杯热水,顺便存取一小笔钱,遇到老街坊再唠唠家常……”在等待办理业务的王大爷接过热水说道,厅堂里的其他老人随声附和着表示赞同。其实,云南农信在全省的营业网点、普惠服务站都有类似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如何让老年人享受到现代金融发展的便利,搭上“数字化快车”?做好智能化支付时代的农村“适老化”金融,成为践行金融人民性、政治性的集中体现和金融发展的应有之义,更让金融成为构建美好云南生活的重要保障和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南农信坚守服务“三农”初心,主动聚焦农村老人高频服务需求,关注他们在支付结算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从服务流程、环境设施、业务系统、教育宣导等多方面提升体验,打造了耐心、用心、贴心、暖心、走心的“5心”金融服务,切实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全省农信有87个网点获评“云南省老年人现金服务示范网点”称号。
工作人员向群众宣传金融政策(资料图)
此外,2024年,云南农信制定印发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工作措施,统筹全省农信社不断提升老年客户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多措并举提升养老金融服务质效。创新推出的老年客户专属储蓄存单、“信福存”高净值老年人客群和老年新客产品,持续丰富了老年客群个性化金融产品,与农村老人共建美好生活,筑牢“稳稳的幸福”。
金融惠民,做强优质服务品牌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服务质效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要持续巩固全省网点金融服务质效,实现常态化服务管理,推进网点整体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迈上新台阶。打造一批可对标先进、达到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百佳网点服务水准的网点,为各地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暖心的金融服务,打造云南农信优质服务品牌,建设云南百姓满意的银行。
开展礼仪培训(资料图)
作为西南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唯一一家百佳网点,大理市农商行营业部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干劲和决心,精耕细作网点建设,以服务之美传递浓浓温情,彰显农信大爱。该行在服务上追求规范化,将“百佳”荣誉作为新动力和新起点,深耕细作营业网点文明规范评价168条标准,定期对网点员工开展礼仪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礼仪形象和服务水平;坚持不懈用手语、双语、少数民族语服务广大客户,全面构筑无交流障碍的服务网点;在布局上追求人性化,全力满足细分客群需求,合理规划厅堂动线,张贴温馨提示标志,设置了大理州唯一的自助银行无障碍平台,在厅堂开展“一杯热茶、一份报纸、一声关爱”“三个一”暖心服务,充分彰显金融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传递农信温度;用心倾听和理解客户的每一个细微需求,提供有价值、有温度的服务方案,同时,举办各类金融知识讲座、金融微沙龙,提示扩大客户防范非法集资、电信诈骗、反洗钱等风险,增强财产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进与群众的情感连接。该行在流程上追求标准化,坚持走“线上+线下”“数字+金融”智能化发展路子,加速金融和科技相融相促,设置智能柜台、填单机、惠农终端机等,帮助客户解决需求痛点、流程堵点、管理难点;提供“非必要不跑路”服务清单,不断积累“适老化”“护弱化”金融服务“软实力”;针对行动不便、孤老等特殊客户提供上门核证、远程视频核实等服务,真正实现金融服务“送上门,零距离”。
农信驿站启动(资料图)
金融强基,彰显农信担当责任
云南农信主动承担农村金融空白地区金融供给责任,积极为偏远地区群众提供“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便利金融服务;主动填补111个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空白,完成对独龙族等4个“直过民族”整族授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发放首笔“七彩旅居贷”(资料图)
网点优势的充分发挥有效带动云南农信金融服务整体质效提升。在省联社的带领下,云南农信广大干部员工充分运用自身队伍、网点和品牌优势,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在做好网点工作的基础上,将金融服务好做法、惠企利民好政策、支农支小好产品、知识普及好方法延伸到了千企万户、田间地头,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在曲靖市马龙区,土瓜冲村这个网红文旅村已整装待发,等待在春节黄金周一展风采。这背后得益于云南农信三级联动构建起“五心服务”模式,及时落地“七彩旅居贷”,为土瓜冲村乡村旅居产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支持。
整族授信现场(资料图)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当地农商行在春运首日再次启用了位于珠街收费站和珠琳高铁站的“农信驿站”,为返乡人员送上温暖,开展金融知识小课堂,围绕识别假币、防范非法集资和电信诈骗等主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在曲靖市富源县,当地农信社抢在蛇年新春前,成功为云南省唯一一个水族乡——古敢乡开展整族授信工作,累计为全乡授信2.07亿元,让“信用”变“活水”,润泽水乡大地,助力当地特色农文旅产业焕发更耀眼的光彩。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当地农商行员工不仅在中缅“瑞丽—木姐”跨国马拉松国际赛事中展现风采,更把金融知识普及的“课堂”搬到了现场,热情地向民众讲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耐心解答疑问,让群众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收获满满的金融知识……
工作人员向群众宣传金融知识(资料图)
近年来,云南农信始终践行金融政治性、人民性,坚守支农支小主责主业,严守“三个真实”核心要求,大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小微企业,勇担乡村振兴主办行、普惠金融主力军、地方金融排头兵使命,不仅赢得全省4500万客户的信任与支持,也全力助推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24年末,全省农信资产规模和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330亿元、11417亿元和7655亿元,持续保持同业第一,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同业占比达96%,不良贷款连续5年实现“双降”。
“你们还是从前那家开在村口的信用社,对咱们老百姓的真情不改、真心不变!”老百姓们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激励全省农信广大干部员工在省联社的带领下,认真履行“用心点亮万家灯火,用情温暖一方百姓”的服务承诺,团结一心向着把云南农信建设成为“小而美、聚而精、品牌佳、口碑好”的一流农村商业银行目标奋勇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