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谋发展 奋进开新局
——省委省政府一季度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推进会侧记
2月7日,省委、省政府在昆明举行一季度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推进会,擂响新一年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的奋进战鼓,提振比学赶超的精气神,助力全省经济开好局、起好步。
这个“新春第一会”既是动员会,又是“开门红”部署会。省级层面连续第13个季度调度重大产业项目,始终紧紧围绕大抓产业、大抓项目这一主题,在开年即为发展“划重点”、鼓干劲,改革信号更加强烈,奋进步伐更加坚定,对推动全年工作具有风向标意义。
翻开任务书,一季度计划新开工重大产业项目585个,总投资781.2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65.37亿元。其中,农业项目222个、数量位列第一,能源工业项目69个、年度计划投资148.84亿元,能源以外工业项目172个、年度计划投资110.50亿元,文化旅游、数字经济项目多点突破,成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值得一提的是,前12个季度开工重大产业项目中,计划2025年一季度竣工投产项目583个,总投资665.5亿元,预计年产值383.7亿元。通过努力,其中42个原定于2025年二季度投产的项目将提前在一季度投产。
202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4年每季度调度重大产业项目,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靠前指挥,各地各部门协同作战、狠抓落实,力度前所未有,成绩有目共睹。计划开工的8432个项目中,已有8149个项目开工、5371个项目竣工投产,开工率、投产率分别达96.6%、65.9%。
全省上下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氛围日渐浓厚,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稳住了全省经济基本盘,全省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21年的30.6%提高到2024年的52.1%。一大批经济效益好、产出效益高、带动就业多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投产,新增年产值4500亿元,年税收170亿元,提供超过32万个就业岗位,并带动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重点产业发展壮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投资云南”品牌效应凸显。
来之不易的成绩,展现了云南经济稳中求进、回升向好的发展势头,更是全省上下合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见证,为全省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提振了发展信心、凝聚了奋进力量。
云南省始终将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拼经济、促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一批惠当前、固根本、利长远的项目开工建设、建成投产,在能源、农业、旅游、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实物工作量和经济增长点,为守底线、稳支撑、增动力、上台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4年,全省投资项目工作难中求进、稳中见韧:投资增速连续4个月回升,年度降幅收窄2.9个百分点,红河、玉溪等州(市)投资实现较快增长;产业投资占比52.1%,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能源工业、农业、旅游业投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新谋划储备项目1.5万个,总投资6万亿元,全年争取国家部委各类项目建设资金超1500亿元;深入开展“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2022年以来已安排各类资金项目、季度开工重大产业项目和企业投资省级重大项目“三个攻坚战”,资金支付率、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完成率均实现增长,形成增量投资816亿元。
园区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持续增强,重点园区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凸显,园区重点产业集链成群,沪滇园区合作共建初见成效,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全省89个开发区贡献了30%的就业、40%的工业投资、近60%的规上企业、近80%的工业产值;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6条产业链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698.37亿元,占全省开发区比重达32.06%。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的实现之年。云南该怎么干?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会议给出清晰思路。
既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政策,下大力气谋划项目、大抓招商引资,在困境中找出路,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又要结合国家战略、产业趋势和比较优势,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把想法、措施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转化为实物工作量。
坚持不懈抓好“三大经济”,推动资源经济、口岸经济有大的突破,用好用活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实施三年行动带来的重大转变和打下的良好基础,持续在工业、高原特色农业、能源、文旅等方面提质增效。
持续抓好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厅局长坐诊接诉”不仅要坐诊,还要主动问诊、巡诊;招商引资不仅是引进来,还要全生命周期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与企业共同解决难题,搭建平台、寻找商机,让更多企业愿意扎根云南,做云南发展最好的“合伙人”。
会议还现场公布了16个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扩大有效投资考评得分等发展“成绩单”。数字的背后,既是理念、作风、干劲、能力的体现,又提振了各地各部门比学赶超、攻坚克难的精气神。
人勤春来早,实干正当时。云南以“新春第一会”拉开2025年奋进的序幕,各地各部门将不断凝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实干担当将发展蓝图变为实景图,向着“三年上台阶”目标加速迈进。(记者 段晓瑞 杨猛 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