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多举措推进就地就近就业——
家门口就业托起稳稳幸福
办实事 解民忧
兰坪县群众在工厂车间务工。
昌宁县零工市场迎求职热潮。 工人在云南万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
近年来,云南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新春伊始,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拓展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为返乡人员、大学生以及特殊困难人员等群体在“家门口”就业搭建平台,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富宁
筑巢引“归雁” 就业更幸福
道路宽阔平坦,厂房整齐林立,绿植点缀其间……如今的富宁产业园区宛如一座拔地而起的新城。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望无际的群山。2018年,富宁县引进云南神火90万吨绿色铝项目,创造了30天内从招商洽谈到落地建设、11个月完成挖山填谷、8个月建成投产的“富宁速度”。历经几年发展,一批上下游精深加工及配套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园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近年来,富宁县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园区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带动一批企业入驻富宁产业园区,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春伊始,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云南万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冷轧机前,陈占发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正全神贯注地站在操作台上,紧盯屏幕和设备,熟练地操作着一排排按钮,让铝板经过机械反复轧薄,变成轻薄的铝箔。
陈占发是园区里众多“归雁”中的一员,今年是他返乡就业的第五个年头。1997年,18岁的陈占发前往广东务工,开启了在铝加工行业的职业生涯,并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2021年,在异乡拼搏了20余年的他听说富宁县有铝加工厂落地,就动了返乡工作的念头。“当时我既惊讶又开心,企业都办到家门口来了。了解云南万泰公司的生产情况、生产设备后,我发现跟自己在广东、浙江的工作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回到家乡还能兼顾家庭和事业。”回到“家门口”工作,陈占发的干劲更足了。进入云南万泰公司后,他从冷轧机操作手做起,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操本领,4年时间就从最基础的生产工逐步晋升为冷轧工段的工段长,成为公司冷轧项目的技术骨干与核心,负责整个冷轧工段管理工作。同时,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为企业和家乡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带动更多当地人与外出务工人员就地就业、返乡就业。
在富宁产业园区,陈占发的故事正在成为返乡就业、就地就业的一个缩影。随着大批外出人才的回归,园区产业发展活力潮涌。截至2024年,富宁产业园区共入驻企业20家,引入项目27个,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其中62%的就业人员是本地人。2024年,富宁产业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
“一直以来,富宁产业园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产业链条、提供就业支持等措施,吸引大量本地人就地就业,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双赢。”富宁产业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王贵晴说,下一步,富宁产业园区将继续努力,为返乡人员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华坪
车间建地头 务工有门路
新春伊始,在华坪县各就业帮扶车间,大家鼓足干劲赶订单,努力为新一年的发展开好头。
近年来,华坪县发挥地域优势、产业特点,以就业帮扶车间为依托,推动产业发展与就业相融合、相促进,让群众“就近务工有门路、足不出县把钱挣、务工顾家两不误”。截至目前,全县转移就业5.43万人,转移就业率75.22%。其中,县内就近就地转移就业4.66万人,县内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率85.8%。
抓住打造长江上游绿色经济强县和中国芒果第一县的契机,华坪县把发展芒果等高原特色农业和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统筹推进,把“帮扶车间”建在田间地头,培育115个芒果专业合作社、155户芒果产业示范家庭农场及3个劳务公司、61名劳务经纪人,组建专业化、规模化、团队化的修剪队、套袋队、采摘队、分拣队,芒果修枝、除草、套袋、采摘等期间季节性用工达220万人次,稳定用工1.25万人、带动就业3.55万余人。同时,华坪县把握芒果产业转型升级趋势,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催生新动能,以新动能提升就业承载能力。目前,全县培育丽江华坪金芒果生态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芒果精深加工企业,引进大农网、银河泰瑞等知名物流企业建设仓储和智慧冷链物流园,依托企业创造含金量更高、驱动力更大、引领性更强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此外,华坪县抓住推动芒果等农特产品线上营销的契机,培育“芒二代”和“新芒人”。目前,全县培育芒果代办人才193人,培养“乡野丽江娇子”等网红达人10余名,孵化电商企业23户,培育电子商务重点企业12家、电商个体经营户353家。
为全面保障群众在家门口务工的权益,华坪县建成8个乡镇就业服务站、61个村(社区)基层就业服务点,3年来共开展培训200余期,培训3.5万人次,培训脱贫劳动力4500余人次。据统计,2023年,全县芒果产业链吸纳就业人员近10万人,带富了3个超10亿元乡镇、5个超亿元村。
以建设高品质园区推动高质量就业。在抓实园区建设的同时,华坪县搭建就业平台,将“帮扶车间”建在工厂里,常态化为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定向发布用工信息、推荐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到园区企业就业,着力推动“农民变工人”。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深入园区企业开展对接招聘10余场次,推荐企业岗位1000余个,兑付吸纳就业补贴、就业帮扶车间奖补等资金150余万元。
华坪县最大限度释放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开辟就业新空间,拓展发展新天地,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目前,全县三产吸纳带动就业约9000人,建设了荣将“四季田园”、荣将镇龙头果色天香乡村振兴示范点等13个农旅融合示范点,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昌宁
打好组合拳 拓宽就业路
走进昌宁县红茶产业创业街区茶艺坊,昌宁县勋兰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榕正与街区运营平台负责人王志平热烈交流网络平台运营管理相关事宜。马榕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制茶,大学毕业后便投身茶叶生意。2023年,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引导下,他的公司入驻昌宁县红茶产业创业街区,生意蒸蒸日上。“街区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从创业指导到电商培训,再到产品包装设计,让我对销售渠道有了全新认识,产品也更具竞争力。”马榕说,如今,公司拥有3000多亩茶叶基地,年销售额达1200万元,每年雇佣的制茶、采茶和茶园管理工人有近500人。
近年来,昌宁县紧紧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全面落实稳就业、促创业各项政策,聚焦就业人员和创业人员需求,用实际行动为他们排忧解难,全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自2023年起,昌宁县人社部门积极谋划,秉持“抱团发展”的理念,依托当地茶叶和蔬菜产业,建成昌宁县红茶产业创业街区和柯街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为企业提供包括果蔬新品试种大棚、直播间、办公场地等硬件设施,还提供孵化个体或企业培训、销售对接、线上线下宣传等一系列服务。截至目前,两个创业平台已成功孵化入驻300家实体,吸纳就业985人。
“我们以高原‘特色农业+创业’为发展定位,打造了以‘县电商中心+茶艺坊+茶韵公园’为硬件载体的创业街区,为入驻企业提供导师式、需求式、传导式、沉浸式‘四式’服务,助力企业发展。”王志平介绍,目前,街区已入驻107家企业,带动就业546人。
近年来,昌宁县坚定不移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新推出创业平台孵化培植一批、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一批、线上直播带岗推荐一批、县级零工市场服务一批、幸福里社区吸纳一批、公益性岗位托底一批、惠企惠民补贴保障一批的“七个一批”工作模式,构建严密的公共就业服务保障网络,实现了就业形势的稳定和质量的提升。
“2024年,昌宁县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4万人,开展就业培训1.3万人次,发放创业贷款480人,金额达1.2亿元,拨付各类补贴资金4800余万元。”昌宁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李莹介绍,今后将继续开展务工型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应用于现代农业的无人机驾驶员培训,加大返乡创业指导和贷款扶持力度,推广“产业+就近就地就业”的“幸福里”模式,促进县域人力资源机构深度合作,确保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少于15.4万人。
兰坪
就业“幸福里” 日子有奔头
春回大地,走进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翠屏街道永昌社区电子厂,工人忙着进行机器剪线、绕线、包装作业,一片繁忙景象。
焊接、打包、指挥装车,生产线小组长龙忠的工作一项接一项,额头上渗出点点汗珠。几个月前,大学刚毕业的龙忠来到“幸福里”社区工作,并前往珠海培训电子加工技术3个月。
退役军人熊继豪经“幸福里”社区介绍,从事运输工作,每月收入5000多元。“在‘家门口’就业真幸福,能照顾家里、有稳定收入,日子越过越好。”熊继豪说。
2024年以来,兰坪县因地制宜“招小商”、办小微企业和帮扶车间,下大力气扩岗位优服务,不断扩容县域就业“蓄水池”,千方百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当年7月,兰坪县万人集中安置点就业“幸福里”社区在永昌社区建成运行,重点聚焦5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的就业帮扶车间和规模用工主体务工人员,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咨询、岗位推荐等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电子厂开业前,县人社部门和工会招聘培训工人40余人。了解到生产线扩展需要工人,街道、社区就动员群众来上班,不需要我们企业四处招人。”电子厂综合办公室主任李胜梅说。
“幸福里”社区以企业提供岗位,社区负责摸底排查、锁定目标人群,并发布信息、入户宣传,动员社区群众到企业务工的方式,帮助群众精准务工、企业招到合适工人,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同时,“幸福里”社区建立起“街道—社区—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帮助群众解决就业难题,开展技能培训、创业贷款、政策申报、住宿保障等一系列服务,提供送餐、学生接送、团建活动、专车接送等服务,不断增强群众就业的获得感、幸福感。
目前,“幸福里”社区与辖区内永昌服饰、棒球车间等6家用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岗位900余个,并与周边特色产业基地、建筑工地等合作,共组织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000余人次。
永昌社区党委书记羊云昭盟介绍,依托“幸福里”社区和零工市场等建设,社区将不断完善“用工企业+社区平台+务工人员”新模式,持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将适龄劳动力动员到周边企业和县内零工市场就业,让社区群众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误,收获就近就业稳稳的幸福。(记者 王世涵 和茜 杨艳鹏 李寿华 通讯员 黎莹颖 黄彩玲 杞艳芹 李莹 和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