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创作人员展示制作细节。
创作人员交流毛发、衣物的制作过程与方法。记者 杨艳辉 摄
2月14日,在昆明市五华区的一间工作室里,参与《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动画特效制作的“90后”特效师金涛望向窗边——群鸟振翅掠过天边,流线像极了他在电脑前雕刻了数百次的无量仙翁飘动的垂袖。截至2月15日18时14分,《哪吒2》票房已破111亿。昆明线立体文化有限公司,这家云南首个专注视觉特效的小微企业,正随着电影片尾字幕,被全球1.75亿观众见证。
一片来自昆明的“龙鳞”
在《哪吒2》的视觉宇宙里,每一帧都是动态的生命体。从哪吒“考仙”成功获得玉液琼浆时鲜红飘带的动力计算,到无量仙翁衣袖间流转的轨迹描绘,这些几乎会被忽略的细节,出自五华区这家仅有5个人的工作室。在《哪吒2》这个被称为“中国动画工业天花板之战”的恢宏项目里,昆明线立体文化有限公司的名字藏在片尾138家合作方名单的最后一页。
《哪吒1》中,为了支持敖丙,龙族成员摘下身上最硬的龙鳞,制作出万鳞甲。这家西南边陲的小微企业,用3个月打磨出20余个毛发布料解算的特效镜头,以致敬的姿态摘下一片来自昆明的“龙鳞”,与全国4000余名动画师一起,献给这部中国影史里程碑之作的动画。
走进线立体的工作区,工作室负责人金涛正与新人一起复盘特效片段。金涛指着循环播放不同版本“哪吒飘带”的显示器,向特效师施景鹖讲解最后一版的精妙之处。
作为工作室负责人,金涛不仅负责公司业务,还要带团队、带新人。两年前,刚入职线立体的施景鹖就遇上了一场改变中国动画史的“硬仗”——线立体成为云南唯一一家入选《哪吒2》特效制作的公司。彼时,公司有8名员工,大都是刚毕业不久的新人。如今,当年参与《哪吒2》制作的员工仅剩3人。“绝大部分是被《哪吒2》磨走的。”金涛说,“这3个月确实太苦太累了。”
藏在动画里的细枝末节
在《哪吒2》1948个特效镜头的工程谱系里,线立体分到的20余个镜头全是“边角料”,但并不普通。在三维动画工业流程中,毛发布料解算环节如同精密钟表里的擒纵机构,通过动力学算法与物理引擎构建数字世界的运动法则。解算特效师的工作本质是操控“矛盾的统一”,既要让衣物、毛发在风中、水中、浪中呈现流体力学特性,又要维持其作为叙事元素的美学秩序。任何0.1毫米级的解算误差,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导致衣物穿透身体或毛发僵硬如铁线。
电影里,哪吒取到“玉液琼浆”的时候,红色的发带随着水波流动,既不能抢镜,又得符合水流力学和审美要求。为“死磕”这一画面,一个个返工要求让施景鹖几次萌生辞职的想法。“但最终坚持下来了。”他说。
“你看无量仙翁的衣袖,要一直保持袖口的圆筒状,还要能飘动,展现出仙气飘飘之感。我们要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在保持形状的同时保持动态,这在毛发布料解算里是一个相对难的点。”金涛介绍。
“我们干的其实是‘针线活’。”金涛打开硬盘,里面不同的文件夹里存放着百余个版本,他坦言,“即使是最基础的工作,也要求极致细腻。正是连最微小的细节也注意到了,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息壤虽小却能填海
2021年,金涛的工作室成立,挂起“线立体文化”的招牌。“在云南做特效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是种孤勇。”金涛抚摸着工作室第一块企业铜牌说。作为全省首家专注视觉特效的企业,当同行沉迷于shortcuts(特效捷径)时,这个执拗的团队却死磕毛发与布料解算——一项在电影工业链中最基础却最考验耐心的“针线活”。对待工作的执着与坚持是金涛和团队的本色,做事认真、精雕细琢也成为参与“爆款”项目的先决条件。金涛认为,技术始终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只有不断学习,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行业内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我们就像神话里的息壤,虽然微小,却能填海造陆。”金涛说。3年来,团队用近乎手工业者的方式完成了《哪吒2》《白月梵星》《武庚纪》《长月烬明》《新封神榜:杨戬》等20余部作品的特效制作。那些容易被观众忽略的衣袂翻飞、发丝颤动,实则是中国动画工业最隐秘的承重墙。
在金涛看来,线立体就像《哪吒2》里的海夜叉,虽只是个戏份不多的“小配角”,却坚信自身价值不可替代。线立体的故事,恰似中国动画工业化的微缩史诗。当北京、上海的头部公司专注构建“龙骨”时,从昆明本土诞生的工作室,正用自己的微光拼凑出东方美学的完整鳞甲。
金涛想起在团队最艰难时写下的那句座右铭:“在国漫腾空的火焰里,折射出云南的山海。”随着《哪吒2》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这个来自昆明的工作室用自己的方式,将一片“龙鳞”献给中国的动画史诗。(记者 任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