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8岁的费海涛进入国能阳宗海发电有限公司(原云南阳宗海发电厂)工作,至今已从事焊接工作30多年。多年来,费海涛刻苦训练,不断钻研焊接技术,为发电设备安全运营保驾护航,引领焊接工艺技术革新,攻克无数焊接技术难题,多次创造性完成电厂检修任务,凭借过硬技术本领助力省内多家企业攻克技术瓶颈,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焊接人才。
2023年,费海涛被评为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2024年被授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
费海涛正在进行设备检测维护(资料图)。
精进焊术 为能源保供保驾护航
走进国能阳宗海发电有限公司生产区,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中发电机组正开足马力“产电”。“我们属于设备维护保障部门,每天的任务就是保障电力生产设备安全运营,一旦发现需要维护的地方就要及时处理。”电厂维护部压容班班长费海涛说。
公司有4套燃煤发电机组,每台机组由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等设备构成,连接这些设备的是无数的管道,管道上则是数不清的焊接接头。因电厂管道多处于高温高压状态,所以即便是头发丝一样的裂纹或微小缺陷,也可能导致管道爆管,造成灾难性后果,费海涛的工作就是及时发现这些隐患,并进行消除。“电厂锅炉焊接需要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工作,材料等级高,难度大。”费海涛说,因操作环境恶劣,他的脸部和身体等曾无数次被上千摄氏度的电弧飞溅的火花烫伤,很多时候眼睛会被灼伤刺烫到无法闭眼。
费海涛介绍高温焊接情况(资料图)。
在费海涛的工装衣肩袋里,随时携带着红黑两种颜色的笔。“这是电厂焊工的必备,遇到特殊情况时就要用红笔进行标注,以便对问题引起重视。”费海涛说。
30多年来,费海涛每天都要到车间进行例行检查维护,消除焊缝隐患,确保发电安全。2009年,公司三号炉高温再热器爆管,100多道焊口需处理。面对时间紧、焊接难度大等难题,费海涛带领焊接团队24小时坚守现场,连续作业6天6夜才圆满完成了焊接任务。问题解决后,费海涛又着手研究,系统化解决了类似问题。
2021年8月,公司4号机组高中压汽缸发现大量裂纹,如不消除极易发生漏气,甚至导致汽缸破裂,存在较大事故隐患。“一直以来,这种问题公司多是委托外单位处理,报价高。别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面对问题,费海涛迎难而上,研究制定出全新的补焊方案,并带领技术骨干历经6个昼夜补焊,终于完成了任务,为公司节约36万余元。
在费海涛等钢铁“裁缝”的努力下,公司创造了连续7年未发生因锅炉“四管”爆漏而导致的机组非计划性停运情况,为安全发电保驾护航。“这样的成绩,是很难做到的。”国能阳宗海发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金生说。
授业解惑 培养输送焊接人才
“焊工是应用最广泛的基础工种之一,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我国还需要大批高技能焊接技术工人。”作为云岭工匠,费海涛始终注重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自从2018年云岭工匠费海涛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费海涛牵头广泛开展技能提升、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及技术比武等活动,助力焊接人才培养。
多年来,费海涛以专家组组长及裁判长的身份,协助全国“三区三州”职业技能大赛、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云南省集训选拔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云南省选拔赛、云南省第十七届至二十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等国家级和省级赛事,起草赛事技术文件、竞赛规范、评分标准等标准文件,为云南省级竞赛提供了规范依据。
费海涛介绍其设计制作的训练模型(资料图)。
走进云岭工匠费海涛创新工作室,一套由费海涛自行设计的焊接训练模型格外醒目。“这是结合电厂高温高压焊接实际设计的,已经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能将训练和实操有效匹配起来。”费海涛说:“只有让培训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才能让培训学员更好地学以致用。”为此,费海涛还针对焊接比赛,设计和研究了训练模型、测量尺和焊缝折断检测设备等,弥补了多个行业比赛工具空白。
“目前,云南高层次焊工人才还比较稀缺,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焊工行业,助力制造业发展。”长期以来,费海涛积极到本企业及省内各行业开展焊工讲座和培训,至今已累计培训学员上千人次,培养技术技能骨干9人,带出徒弟25人,其中5人已正助力云南焊接技术人才培养。“目前,工作室培养的焊接人才不仅在省内各行业发挥了骨干作用,不少焊工还被输送到重庆、江苏等地助力国家建设。未来,我们将以费海涛为榜样,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培养更多技能人才。”李金生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