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共和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烘烤工厂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着将一批批新鲜中药材送入烘干设备,这座原本用于烟叶烘烤的工厂,如今已成为当地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的“新引擎”。
每年7月至10月,合作社的烤房主要用于烟叶烘烤,而其余时间大多处于闲置状态。如何盘活资源、增加收益?合作社社长和丽红在调研中发现,古城区各乡镇中药材种植规模较大,但传统晾晒方式受天气制约,品质难以保证。于是,合作社决定将闲置烤房改造为中药材烘干基地,并挂牌“古城区七河镇农特产品药材烘烤基地”。
合作社工人正在清洗玛咖(3月14日摄)。彭孝琴 摄
“近年来,我们与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烘烤重楼、黄精,3月至4月加工玛咖,日均烘干量达10吨。”合作社员工王宏峰介绍。烘干后的中药材品质更稳定,市场竞争力提升,目前,该基地已服务周边多个乡镇药农,烤房使用期从3个月延长至10个月,年增收12万至13万元。
随着烘干业务规模扩大,燃料消耗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一挑战,合作社通过自筹20余万元、结合政府补贴20万元、烟草行业补贴60余万元,投资建设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线,将烟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环保燃料。
“过去这些秸秆大多被焚烧或丢弃,现在加工成生物质颗粒,不仅自给自足,还能外销,市场供不应求。”和丽红说。该生产线年产燃料超千吨,年增收7万元以上,既降低了烘烤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合作社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车间(3月14日摄)。李晨营 摄
截至目前,合作社的烘烤产业和生物质燃料加工已创造就业岗位超30个,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年创收总额达20万元,实现了“资源盘活—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接下来,合作社将进一步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完)(李晨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