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每当提及陈春华“陈师傅”,烟农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皮肤黝黑的佤族汉子,正用自己的力量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家门口的就业增收路。
陈春华(左二)在育苗基地检查播种质量(3月5日摄)。杨会仙 摄
在勐角乡现代化烤烟育苗基地,标准化育苗盘整齐排列,工人们正按照“一孔一粒”标准进行精准检查播种情况。作为育苗点负责人,陈春华每天要在育苗棚里不停地巡查 ,指导务工群众完成基质配比、精准播种、温湿度调控等工作。
这位从基层技术员成长起来的“土专家”,自2016年加入技术员队伍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广膜下小苗移栽技术,因为肯学肯尝试,短短几年,他从一名青涩的技术员蜕变成当地科技示范带头人。“跟着陈师傅干,既能顾家又能增收。”务工群众肖振生算起经济账:夫妻二人每年参与育苗工作可获务工收入3万元,2024年烤烟种植收入29.6万元,家庭年增收达32万元。
勐角乡标准化育苗工厂(4月2日摄)。杨会仙 摄
在推进专业化育苗过程中,沧源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创新推行“合作社+负责人+农户”模式,每年支付务工工资40万余元,实现联农带农的深度融合。该模式不仅使育苗成本降低,还通过错峰用工安排,让村民在农闲时节也能获得稳定收入。“我们培育的不仅是烟苗,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陈春华介绍,今年勐角乡计划种植烤烟7200亩,预计售烟收入在3300万元以上。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陈春华用实际行动与汗水,在佤山书写着新时代产业振兴的动人篇章。(完)(李正文 杨会仙)
【纠错】
【责任编辑:徐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