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人民医院,血透科负责人段生辉正在指导年轻医生操作血液透析设备。多年前还只能做基础透析的科室,如今已能独立完成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等高难度操作。
“这套血管吻合技术,是上海专家带着我们通宵达旦用专业器材反复练出来的。”段生辉的话,揭示着沪滇医疗协作在德宏州播撒的科技火种。自2021年沪滇协作机制全面升级以来,上海青浦区与德宏州通过技术赋能、管理革新的多维协作模式,在芒市、陇川县、盈江县等地书写了新时代东西部医疗协作的典范。
“青浦模式”深耕陇川 离不开的健康守护者
2021年12月上海青浦区与云南德宏州建立医疗对口帮扶以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已连续向陇川县人民医院派驻了7批医疗队、35名专家。
老年病科主治医师汪晶晶于2025年1月来到陇川县人民医院,在她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老年病科的蜕变:2025年1月接手团队后,经过气管镜操作培训、呼吸重症诊疗规范等系统培训,科室三个月后已能独立处理复杂性肺炎病例。
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医疗队开展帮扶活动(资料图)。新华网发(陇川县人民医院 供图)
“我们像搭积木一样重建诊疗体系,每个指南的解读都要结合当地病例特征。”汪晶晶介绍,帮扶初期,面对90%的医生未经过系统专业规培的现状,医疗队开创新型教学模式,将标准化操作拆解为可复制的知识模块,让接受培训的医生们能更快上手。
“过去三个月就像参加规培‘加强版’。”陇川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王宁宁表示,从脑卒中诊疗规范培训,到科室自编自导拍摄的科普视频,上海专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临床思维的重构。帮扶医院医护人员年均培训时间越来越长,大家的收获越来越多。
在陇川县人民医院院长张华香看来,人才培养的“青浦模式”更具突破性,每批医疗队实行“1+N”导师制,建立“技术准入清单”制度,确保离任前本土团队掌握关键技术。血透科段生辉的蜕变正是典型——从练习显微吻合的新手,成长为独立开展血液灌流技术的科室带头人。目前,骨科、普外科等5个科室已实现技术自主化,真正实现了“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在陇川县人民医院,由上海医疗队设计的“圆桌大会诊”MDT模式已常态化运行。这套整合多学科资源的诊疗体系,成功救治多例高龄骨折患者等复杂病例。
陇川县医共体开展义诊活动(资料图)。新华网发(陇川县人民医院 供图)
“我们把上海三甲医院的会诊制度‘移植’改良,更符合边疆医疗资源分布特点。”张华香介绍,医院同步建立了多项核心医疗制度,沪滇两地建成“智慧医疗云平台”,在远程医疗系统深度应用方面实现突破。这套系统帮助患者实现“在家门口看上海专家”,跨境医疗辐射能力显著增强。
在这场跨越山海的健康守护中,沪滇医疗协作正以制度化的创新、人性化的温度,在祖国西南边疆筑起坚实的医疗长城。当越来越多的“段医生”“李医生”“汪医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青浦模式”书写的,正是新时代中国式医疗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从“螺蛳壳里做道场”到现代化诊疗空间
在盈江县平原镇,一座崭新的白色医疗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2024年1月30日,由上海市对口援建的平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业务楼正式投入使用。这座投资500万元建成的新大楼,不仅大幅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就医环境,还配备了全新的医疗设备和诊疗系统。新大楼设有标准化诊室、治疗室、康复区及傣医特色诊疗专区等多个功能区,能够满足平原镇及周边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2024年以前,平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住院部和门诊部都挤在一栋三层楼中,每天要接待100多名患者。由于受到条件限制,住院部仅有16张床位,严重影响了当地就医条件。
平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诊疗室(资料图)。新华网发(平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供图)
青浦区援建的新大楼建好后,通过科学的功能分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现代医疗技术与民族医学智慧有机融合。住院部病房面积从16平方米增加到了29.25平方米,住院床位从16张增至35张,扩容119%。
“过去患者挤在走廊加床,现在候诊时间缩短到15分钟。”平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余新艳介绍。
随着综合业务楼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引进凝血仪、特定蛋白分析仪等先进设备,新增3项检测项目,覆盖常见病、慢性病精准诊断需求。日均检测量从45例增至82例,增长率82.2%,外转患者减少40%。
此外,青浦区自2021年起分三批派驻医疗专家,也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撒下人才培育的种子。医师张亚林带来的全科诊疗规范、刘剑青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罗剑推广的慢病管理路径,形成了当地持续发力的“技术财富”。
平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住院病房接诊(资料图)。新华网发(平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供图)
“他们不仅看病人,更培养‘看病的眼睛’。”余新艳翻开跟师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上海专家传授的医疗技巧。三批援建医生带教的本土骨干,如今已成为科室中坚力量,这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云岭”的育才模式,让先进诊疗理念在边疆扎根。
“未来我们将深化‘一老一小’服务,建设慢性病管理中心和儿童保健专区,让基层真正留住患者。”余新艳说。
从黄浦江畔到西南边陲,沪滇协作的医疗故事仍在续写,这幅跨越山海的健康画卷,正绽放出愈加绚丽的异彩。(完)(范芳钰 刘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