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云南省腾冲市界头镇的万亩烟田焕发新绿,北部烟区K326烤烟移栽工作正紧锣密鼓展开,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永乐村烟农正在移栽烟苗(4月11日摄)。陈德钊 摄
在界头镇永乐村育苗基地,烟农张有铭轻掀棚膜,一株株茎粗叶阔的烟苗整齐排列,“苗壮七分收,这多亏了‘十项靶向技术’。”张有铭指着苗盘介绍,从育苗到移栽,每项技术都精准对标——育苗阶段“以株供苗”,每亩1100株标准确保苗匀苗壮;移栽时“高墒深栽”,烟苗入土仅露两叶,搭配矿源黄腐酸钾定根水,成活率超98%。
永乐村育苗棚K326烟苗长势良好(4月11日摄)。陈德钊 摄
技术员王艳蹲在田埂边,手持测土仪讲解道,半山坝区田块按“复合肥60公斤+氮钾肥15公斤”配方施肥,烟苗吸收率提升20%,提前10天移栽抢抓农时,烟叶生长期可多获700小时日照,有效规避涝害,品质显著提升。
界头镇西康河棚群烟苗上的蚜茧蜂正在烟蚜上产卵(4月12日摄)。高启荣 摄
机耕服务队统一深耕、理墒、覆膜,连片移栽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千亩烟田里,镇村干部一线调度,烟站技术员全天候指导,确保5月10日前全面完成移栽。
行走在烟田上,绿色生产细节随处可见:蚜茧蜂、捕食螨等天敌昆虫替代化学农药,腐熟厩肥覆盖苗根,废旧地膜统一回收再生……“以前打药治虫,现在靠‘虫战队’。”烟农黄应法说。
近年来,腾冲烟草部门创新“1241”绿色模式(回收一张膜、施好两袋肥、放飞四只虫、升级一座房),在全域推广清洁能源烘烤、生物防控和有机肥施用,让烟田不仅是“经济田”,更是“生态田”,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完)(陈德钊)
【纠错】 【责任编辑: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