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有橙红色亮光,再仔细看一看”
“拍到啦,拍到啦,确定是蜂猴”
号外号外
近期,位于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临沧片区的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首次开展了针对蜂猴保护的监测
也首次拍摄到了夜晚活动的蜂猴
在夜晚活动的蜂猴(3月18日摄)。新华网发(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供图)
我是本次新闻的特别播报员
一头可爱的亚洲象
“象爸爸”喜欢叫我“崽崽”
今天就由我为大家介绍这位
神秘的“暗夜精灵”
初见“暗夜精灵”
不久前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联合大理大学开展蜂猴夜巡调查监测
为了找到这些“暗夜精灵”
工作人员们可花了不少精力
先是跑了25个村寨
敲开82户人家的门打听“猴讯”
收集到60多条蜂猴出没的线索
再结合2016年以来
救助放归蜂猴的相关情况
调查小队又背着热成像仪和头灯
对蜂猴展开为期7天的夜间样线踏查
在树上活动的蜂猴(3月5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踏查过程中
调查小队充分利用蜂猴夜行性
眼睛遇光反射等特点
照射观察蜂猴爱吃的野果树和活动通道
根据光和热源寻找蜂猴
终于在芒库片区和班洪片区
记录到它们在夜间活动的珍贵画面
不仅如此,调查小队还在蜂猴分布区域内
视野较为开阔的树干中部布设红外相机
确保能对林区内蜂猴进行全天候监测
为精准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偷偷告诉大家
虽然这是保护区第一次开展针对蜂猴保护的监测
但是从2016年至今
这里已经救助放归了5只蜂猴啦
不过以前大家总说它们
“白天睡大觉,晚上玩失踪”
这次终于看清了它们夜间干饭活动的样子
揭开“暗夜精灵”的神秘面纱
在云南
蜂猴在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的三个片区内均有分布
前面已经说到了蜂猴的一大特性
那就是“白天睡大觉”
没错,它们和我们亚洲象一样
都是夜行动物
白天的它们总是看起来懒洋洋的
所以也有“懒猴”的称号
蜂猴正趴在树上休息(3月4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虽然白天的它们很“懒”
但这也更加便于我们观察清楚它们的样子
瞧,这些懒洋洋的家伙体型小巧
体长约为28—38厘米
它们有着棕色的皮毛
睡觉时蜷缩成一团
让人分不清哪里是头,哪里是尾
睡醒后总是瞪着无辜的大眼睛
一副在问“我萌吗”的模样
在爬树的蜂猴(3月4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它们通常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
行动起来也很迟缓
虽然风总是把树枝吹得摇摆晃动
但是小家伙四肢紧紧抓住枝干
睡眠质量丝毫不受影响
到了晚上,睡饱了的它们便会出来觅食
鲜嫩的花叶、浆果是它们的最爱
昆虫和鸟卵也是它们捕食的目标哦
正因如此,它们成为名副其实的
“暗夜精灵”
懒猴大侠的“武林秘籍”
别看蜂猴行动起来迟缓
看起来像靠卖萌行走江湖
但其实,它们能在森林中闯出一片天地
是因为有着自己的“武林秘籍”
凑近点告诉你们
蜂猴的“胳肢窝”藏着大秘密
它们手肘内侧的腺体能分泌毒液
遇到危险时就像按了“香水喷头”
把毒液抹在毛毛上
这分明是森林里的“生化武器”嘛
“登高望远”的蜂猴(3月5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不仅如此,它们还是会变色的伪装大师
听说当雨林挂满野果时
蜂猴背上的黑色脊纹会悄悄“隐身”
变成浅棕色的“果肉色”
等到树叶掉光,脊纹又会“一键重启”
和光秃秃的树干完美撞色
当蜂猴成为妈妈后
又会变身背着娃闯江湖的“辣妈”
小蜂猴刚出生就像块“糯米糍”
黏在妈妈背上
跟着妈妈在树冠间“飞檐走壁”
……
蜂猴瞪着无辜大眼睛(3月5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为了更好地繁衍生息
这些萌萌哒家伙在森林中努力保护着自己
但“崽崽”还是要告诉大家
由于蜂猴独特的生态习性和对栖息地的特殊要求
数量也在日益减少
作为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中的一员
我见证着这片土地的神奇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清晨有长臂猿用“白手套”摘野果
午后有绿孔雀在溪流边“照镜子”
夜晚有蜂猴在树梢与猎物过招
每一个生命都是森林中的“小美好”
此次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开展针对蜂猴保护的监测
是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
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缩影
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保护成果
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吧
(完)
总策划:韩海阔
策划:李霞
统筹:罗春明 康静
执行策划:柴静 徐华陵
文稿:柴静
视频:徐华陵
支持单位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西双版纳野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