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5/14 11:59:47
来源:新华网

法治星火耀边疆 云南普法强基的多元答卷

字体:

  5月8日,“法治领航•聚力园区法治建设”暨安宁市产业园区企业营商环境法治宣传活动在安宁市产业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启动,旨在进一步加强园区法治建设,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这是云南省以法治力量护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注脚。2025年是“八五”普法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民普法40周年。作为多民族边疆省份,云南省面临基层法治基础薄弱、跨境矛盾复杂、民族文化多元等挑战。通过科技赋能、制度创新、形式融合,云南省稳步推进“八五”普法规划实施,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推动各项普法工作任务落实落地,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法治领航•聚力园区法治建设”暨安宁市产业园区企业营商环境法治宣传活动现场(5月8日摄)。新华网发(供图)

  科技赋能 从“跑断腿”到“指尖办”

  语音提问即可进行法律咨询,智能生成法律文书,现场连线值班律师,这是“云岭法务通”智能法律服务机器人带来的便捷服务。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这样的终端有179台,覆盖市、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在2024年内累计解答咨询1188人次,出具法律意见书462份。

市民正在使用“云岭法务通”智能法律服务机器人(3月12日摄)。新华网 杨桢宇 摄

  “以前找律师得跑几十公里,现在村里法律服务机器人和手机都能用。”楚雄市鹿城镇的张先生通过“云南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10分钟内获得工伤赔偿指引,成功维权。楚雄市司法局数据显示,2024年“云岭法务通”线上平台访问量达4250次,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法律咨询、文书代写等7大类服务。目前,通过整合线上线下多平台服务,楚雄市司法局法律服务实现“12348热线、网络平台、智能终端、实体窗口”智能互联,一网通办。

  在楚雄州姚安县,“云岭法务通”智能法律服务机器人和“法律明白人”工作站一起入驻了民营企业,这是当地司法局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采取的一大举措。工作站和智能机器人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经营上的法律咨询,另一方面也为员工提供法律援助。“司法部门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的同时,也通过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姚安县栋川镇司法所所长梁志昌表示。

  多样融合 “非遗+普法”唱响法治“好声音”

  “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夜暴富是陷阱,兄弟姐妹们,我们要万众一心打击犯罪,提高意识保护自我……”在姚安县,普法工作不仅有科技加持,也融入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春季以来,多个以普法强基相关内容为主题的花灯节目在姚安县各个社区内上演,从反诈宣传到禁毒科普,从拒绝高额彩礼到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宣传以独特的唱调回荡在各个社区内。

  2022年以来,姚安县启动“三个一”普法活动,即“一个部门挂钩帮扶联系一支文艺队,创作一个部门法律剧目,落实一场基层普法演出任务”的法治文艺进乡村(社区)活动。此后,姚安县农民戏剧家协会依托“三个一”模式,担负起普法宣传剧目的创作、演出任务,深入全县各乡镇村宣传演出,覆盖了77个村(居)委会,受益群众达15万人次。“我们把宣讲地点搬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变抽象为具体,生动活泼,听得懂、记得住,深受群众欢迎。”姚安县农民戏剧家协会主席赵章才说。

  同样的法治科普,在云岭大地不同地区化作了各具特色的文艺形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当地人把普法内容融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傣族章哈”。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演员岩温碗毕业后一直从事章哈表演工作,他参演的章哈节目内容包括歌颂家乡、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法律知识普及等内容,近3年平均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各地上演百余场。

岩温龙和同事以快板说唱形式普法(3月20日摄)。新华网 杨桢宇 摄

  同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委会曼拉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法律明白人”岩温龙则自创了“快板普法”。他组建“快板宣讲队”,将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等内容,以“傣汉双语+快板”方式让群众喜欢听、记得住、愿执行。

  据勐海县司法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自“八五”普法开展以来,勐海县组建了由“四个主体民族学会+民间艺人+村组干部”构成的104支双语普法队,并培育“云小普”普法志愿者71人、“法律明白人”647人,将未成年人保护、打击偷越国(边)境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形式多样的“双语”普法活动普及到群众身边,浸润到群众心里。

  制度创新 “法律明白人”激活乡村善治末梢

  在西双版纳曼拉村,普法活动已成为日常。而让法治观念深入曼拉村村民内心的,则是村规“曼拉十条”。

  “虽有楼房鸡乱飞、进村就把臭气闻、邻里矛盾常发生”是曼拉村的旧样貌。后来,曼拉村推行了涵盖禁毒禁赌、禁止偷越国(边)境、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勤俭节约、文明理事等内容的“曼拉十条”。

  在“曼拉十条”村规的约束下,这个昔日环境脏乱差、纠纷频繁发生的“落后”村落变成了有口皆碑的“无讼村”,并获评“省级文明村镇”,曼拉村党支部也先后获得“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称号。

  西双版纳州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游江表示,西双版纳州构建了“法治副村长+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三维普法网络,选派359名“法治副村长”驻村指导,培育2324名“法律明白人”,并配备111名法律专业人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实现了基层法律服务全覆盖。“我们还将推动‘法治副村长’每年驻村普法不少于6次,并为‘法律明白人’提供每年不少于2次的培训,以进一步提升基层法治服务能力。”游江说。

普洱市思茅区龙潭乡龙潭村民委员会龙潭村民小组工作人员开展普法工作(3月18日摄)。新华网 杨桢宇 摄

  在楚雄州,活跃着7636名“法律明白人”,他们引导群众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姚安县大力推行“法律明白人”工作站,让法律进企业、进社区;在牟定县,企业负责人兼职“法律明白人”,为员工解决法律问题;禄丰市通过“法律明白人”倡导厚养薄葬、节俭治丧、文明祭扫,树立文明新风……

  在普洱市,当地完善了村级“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调解组织”的全覆盖配备,培育“法律明白人”7301人,并在全市选派年轻干部到103个乡(镇、街道)挂职政法副书记,基层普法力量不断得到夯实。

  截至2024年底,云南省共培养“法律明白人”11万余名,打造“法律明白人工作室”933个,累计建成2100余个县、乡、村各级法治文化阵地。

  章哈歌声回荡在澜沧江畔,智能终端点亮山间村寨,“法律明白人”绘就法治蓝图。随着“八五”普法规划收官之年工作的稳步推进,云南正不断创新实践,带来更多平安与和谐,以法治之笔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建设的边疆篇章。(完)

【纠错】 【责任编辑:徐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