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以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越来越多农民借诗歌记录家乡变迁、倾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楚雄市子午镇凭借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孕育出“以口夸农民诗歌艺术小镇”,2023年成立的以口夸农民诗社更是吸引周边村寨诗歌爱好者齐聚,让乡土诗意在田间地头绽放。
李琼芬经营的农庄一角(6月24日摄)。
罗只碑村村民李琼芬是子午镇“农民诗人”的典型代表。白天她打理烤烟、经营农庄和商店,夜晚则伏案创作,在平凡生活中捕捉诗意。受地域文化熏陶,她自幼随父辈学唱花灯戏,对创作表演饱含热情。以口夸农民诗社成立时,她第一时间加入,不仅参与诗朗诵活动,更以现代诗记录生活,其作品《我的家乡在骠川》被云南省诗词学会选中,并登上在以口夸村举办的“中国农民诗会·楚雄现场”活动舞台。“以前写花灯小戏有一定的写作基础,现在以写现代诗为主。”李琼芬说,加入诗社后她累计创作10余首诗歌,包括《烂漫骠川油菜花》《骠川印象》等,平日里常通过阅读诗歌与花灯戏书籍提升创作力,还积极参与骠川油菜花海艺术节等各类文化活动。
李琼芬经营的农庄一角(6月24日摄)。
在诗歌之外,李琼芬家的产业发展亦是乡村振兴的缩影。她家经营着一个商店,2012年又开设农庄并承包鱼塘,生意红火时每日接待10余桌客人,吸引垂钓爱好者光顾;同年,她将农家乐旁的土地从养殖牲畜、种植粗放作物转向规模化种植烤烟,2024年30亩烤烟收益达16万余元。2025年,她调整种植结构,保留21亩烤烟,并在烟后种植豌豆、韭菜等,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李琼芬和工人在进行烟田管理(6月24日摄)。
去年“中国农民诗会·楚雄现场”活动落地子午镇,进一步点燃了农民诗人的创作热情。“我们更有信心把乡亲们的故事写成诗。”李琼芬表示,“讴歌新时代,歌唱乡村振兴,这就是文化振兴的力量。”诗歌成为农民记录家乡变迁、抒发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载体。正如李琼芬所言,当农民以诗为媒介讲述身边故事,诗歌便不再是文人专属,而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从田间劳作到诗社创作,从产业经营到文化参与,子午镇的农民正以多元姿态,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属于自己的诗意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