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润云岭——云南纵深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综述_新华网
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7/13 10:45:58
来源:云岭先锋党刊

文明新风润云岭——云南纵深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综述

字体:

  近年来,通过系统谋划、整体施策,云南省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绘就“德润人心、文以化人”的时代画卷,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云南省7个城市、110个村镇、128个单位、22户家庭、39所校园获得殊荣,在全国精神文明“五大创建”工作中取得历年来最好成绩。同时,云南省1人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8人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成绩的背后,源于云南省始终坚持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一体纵深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中国好人”李桂科建立“麻风历史博物馆”,用亲身经历传递正能量

    文明培育,文明风尚融入日常

  “走在昆明街头,被这蓝色的小花醉着,微醺,我们就从这花香中走进书香……”2024年4月,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昆明举办,央视主持人朱迅手捧蓝花楹,向世界推介书香云南。

  “花香与书香交融,美景与好书相伴”的盛景,是文明云南的掠影。

  文化是文明之基。云南把全民阅读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指标纳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考评体系,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农家书屋、国门书社等多形态文化空间随处可见。

  在勐腊县曼烈国门书社内,中老两国青年围坐一堂,诵名篇、讲感悟,书香点亮边境线上的“文化灯塔”;在腾冲市和顺图书馆里,天南海北的游客翻开经典,享受泛着书香的云南生活;在山高谷深的大关县乡村,基层志愿者独创“背篼图书馆”,为大山深处的各族群众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书香浸润云岭,阅读涵养文明。

  夜幕降临,腾冲市清河村村民在一天的辛苦劳作后相聚文明实践广场,非遗“鱼灯”在广场翻飞,妇女小组自编的《劝你莫赌钱》快板剧引发阵阵喝彩。“我们把移风易俗宣传编进花灯调,宣传效果翻倍。”村里的文艺队长钏茂来笑称。

  欢声笑语间,文明在接力,精神在传递。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培育“张桂梅思政大讲堂”“苍洱思政课”等特色思政课品牌,以及“云岭百姓宣讲团”“云岭青年宣讲团”“红色小蜜蜂宣讲队”等一批大众宣讲品牌,采用农民夜校、院坝会、火塘会等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呈现方式,引领和滋养群众提升文明素养,让文明风尚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文明实践,搭建平台创新品牌

  夜幕降临,蒙自“南湖夜校”的灯火次第亮起。从一线工人到企业管理者,从青年学生到银发老年人,人们在这里共上一堂课。一位市民抱着刚学完的夜校课程笔记,眼里闪着光:“‘南湖夜校’滋养了我的精神。”

  “南湖夜校”整合多方资源开设花艺、摄影、书法等26门课程,让广大市民利用工作之余参加学习,真正实现了以文惠民。如今,“南湖夜校”成为蒙自市广泛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传播文明实践理念的主阵地。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宏大布局中,阵地建设作为文明实践的基础工程,承载着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重要使命。

  云南省不断扩大“文明实践版图”,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建成县(市、区)文明实践中心129个、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1416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15374个,实现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如今,云南省持续将文明实践阵地向边境线延伸,启动打造“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推动全域全民实践迈入“3.0”版。该实践带辐射昆明市及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串联起28个国家级口岸和边境线,拓展实现“一线”“四廊”“多点”“扩面”的文明实践新布局。

  搭好台,唱大戏。依托健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省各地积极打造融民族特色、产业特长、地域特征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品牌。

  丽江市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22.5万名志愿者用爱心行动诠释文明,构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理白族自治州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式文明实践暨文艺宣讲活动,打通文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开远市“有你‘夜’精彩”“家长夜校”等接地气的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成为文明开远最鲜亮的底色……据统计,2024年全省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6.65万场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7.96万场次,服务群众1780万余人次。

    文明创建,让群众共享文明成果

  从20世纪80年代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如今的“五大创建”,“文明云南”创建一直在路上,文明愈发成为一种习惯,在落细、落小、落实中化作具体的平凡实践,融入和改变着群众生活,结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硕果。

  丽江市老旧小区多,这些小区建成年代久远、设施老化,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丽江市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共改造272个老旧小区,惠及1.29万户居民。“现在巷子变宽了,绿化变好了,家门口还有了一个停车位。”说起小区改造前后的变化,家住丽江市古城区象山路某老旧小区的一位居民脸上洋溢着笑容。

  文明创建为城市赋能的同时,也让乡村旧貌换新颜。

  青山环抱中的富宁县格当村清幽雅致,村道洁净、屋舍俨然,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花团锦簇,一改过去脏乱差的“后进村”形象。“环境变化是表象,民风变化是根本。”富宁县新华镇格当村党总支书记黄兴连表示。现在,格当村已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制定村规民约,评比出“卫生家庭”“文明婆媳”等先进榜样,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尚。“如今,邻里更和睦、生活更舒心。”格当村村民祝某欣喜地说。

  群众脸上的笑容,成为云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的注脚。在创建过程中,文明创建没有旁观者、局外人,人人都是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和共享者。

  从城市社区的“邻里互助节”到乡村的“文明积分制”,从“道德讲堂”春风化雨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遍地开花,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文明温度,在实践中共享文明成果。文明创建正从“政府主导”转向“群众主动”,从“要我创”转向“我要创”。

  今天的云南,既有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也有人文精神的璀璨之光。文明正从“风景”变为“风尚”,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鲜亮底色,凝聚起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的磅礴精神力量。(记者 曾永会/文图)

【纠错】 【责任编辑: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