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南腾冲猴桥口岸,一辆辆载货车辆有序驶入智能卡口,H986大型车辆检查系统快速完成扫描查验,整个过程仅用时3分钟。这是保山市推进“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建设的缩影。
作为中国陆路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近年来,保山市依托独特区位优势,以智慧化建设为引擎,不断完善口岸功能、优化通关环境,推动跨境贸易持续升温。今年1—6月,全市口岸(通道)进出口货运量达61.1万吨,货运值29.36亿元,出入境人员8.32万人次,一连串扎实数据背后,是保山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智慧口岸争标杆 通关效率提质增速
目前,腾冲猴桥口岸已构建起“1+4+N应用”智慧口岸体系,建设口岸数据枢纽中心,构建“口岸通关便利化应用体系、口岸政务管理应用体系、口岸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口岸基础管理应用体系”4个体系的智慧应用,配置了CT型快速行李物品检查系统、智慧卫检通道、智能健康申报终端等先进设备,实现人员5秒通过卫检、30秒完成行李查验,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车辆通过猴桥口岸(7月10日摄)。
随着“两场合一”监管场所、联检楼货运通道、滇滩通道联检楼等重点项目推进,保山各口岸初步形成了“设施设备智能化、运行管理数字化、协同监管精准化、综合服务泛在化、区域合作机制化”的现代化治理模式。全市口岸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100%,实现了“通得快”与“管得住”协调统一。
两场合一添动力边民互市高效便利
于2024年12月启用运行的猴桥口岸“两场合一”监管场所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智能卡口系统,实现自动化通关,部分低风险商品实现“秒级放行”,大幅压缩通关时间。同时,既满足海关对一般贸易、边民互市贸易等方式进出口货物的集中查验监管,又无缝衔接查验后的现场交易、仓储、落地加工等业务,口岸通关效率显著提升,企业与边民在仓储、运输等环节成本降低20%—30%。
口岸管理及指挥系统(资料图)。
得益于口岸“互联网+边民互市”的推广应用,互市贸易进口落地加工商品,老百姓在家就可完成互市进出口商品申报,成本更低、收入更高,目前平台备案边民超过万人。今年1—6月,边民互市进出口货运量37.54万吨,贸易额8.75亿元,边民直接收益585.2万元。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总产值7.01亿元,创造增加值4533.36万元,吸纳边民就业685人,人均月收入达6150元。随着互市贸易产品交易量不断增多,边民通过参与互市贸易和落地加工逐步实现增收致富。
便利改革再深化 营商环境释放动能
在提升通关“硬效率”的同时,保山更着力优化跨境贸易“软环境”。如今,在保山各口岸、通道,“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两段准入”“附条件提离”等通关改革措施落地见效,相关指标稳居全省前列。针对鲜活易腐货物推行“进出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实行“延时+错峰+7×24 小时”预约通关服务,大宗进口金属矿产品采取“先放后检”通关模式,实现了货物“零等待”通关。“两场合一”项目运行后,全市严格执行进出口收费公示制度,清单之外“零收费”政策为企业降低了合规成本。
猴桥口岸货场(7月10日摄)。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促进了跨境贸易多元化发展,今年1—6月,保山市外贸总量居全省第5位,目前境外农业合作种植面积达80余万亩,矿产年均进口量超200万吨,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日益稳固,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实支撑。
边疆美、边民富、边关畅,保山正以口岸建设不断激活沿边开放新动能,在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书写开放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