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8/01 16:32:22
来源:怒江州融媒体中心

怒江州:政策护航 服务到家 多举措拓宽“家门口”就业路

字体:

  每天8点,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金顶街道永昌社区的兰坪聚能电子器件有限公司车间准时开启忙碌的一天。流水线上,工人们全神贯注地进行电子元件的组装与检测,动作娴熟又精准。

  电子车间让群众“家门口”致富

  “自从这家公司开起来,周边这些不方便出远门的村民,也成了‘上班族’。”社区居民和剑琳说,“现在在电子厂上班,既能照顾老小,每个月还能挣4000多块钱。”

  兰坪县聚能电子器件有限公司是怒江州今年4月通过“招小商”引进的企业之一。在企业落地过程中,怒江州推出“保姆式”服务全程助力,成立专项工作组,在员工招聘、设备运输安装、政策申报指导等环节全程跟进,高效解决了企业落地的后顾之忧。

社区群众在兰坪聚能电子器件有限公司上班(资料图)。

  “我们从筹备到正式入驻永昌社区车间,整个过程只用了10多天。”公司负责人和鑫磊介绍,“社区党组织非常给力,发动网格员帮忙宣传招聘,公司在短时间内就招聘到了50名员工。现在,公司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品远销海外。”

  近年来,怒江州将“招小商”作为拓展就业帮扶车间的核心抓手,多部门先后奔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区,带着“政策礼包”和“诚意清单”上门招商,重点对接电子元件、服装加工、手工制品等适合在易地扶贫安置点发展的小微企业,先后建设就业帮扶车间30个(45个点)。2021年以来累计吸纳7000余人次就业,兑现吸纳就业补贴301万元。

  聚焦群众“家门口就业”的迫切需求,怒江州在通过此类招商拓展就业帮扶车间之外,还通过强化创业扶持带动就业、强化“公益岗+”模式兜底就业、积极推进以工代赈等多元举措,切实织密就地就近就业网,让群众的“钱袋子”在家门口就能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以工代赈铺就技能增收路

  “架模、混凝土抹面这些技术活,都是在工地上学会的。现在我每个月的收入大概在4000元。”丙舍坝村村民姬仁品说。在丙舍坝村以工代赈项目道路硬化改造施工现场,随时都能看到姬仁品与其他村民忙碌的身影。

丙舍坝村村民在以工代赈项目道路硬化改造施工现场务工(资料图)。

  据六库街道兴边富民事务中心主任欧宝斌介绍,丙舍坝村以工代赈项目预计可吸纳当地170名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256万元。施工中通过“以工代训”提升群众业务技能,进一步拓宽群众就业渠道。

  丙舍坝村以工代赈项目是通过推进以工代赈吸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一个缩影。在推进以工代赈项目过程中,怒江州聚焦群众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两项收入”,紧盯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两类重点”,把以工代赈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哪里有群众需要,就把项目投放到哪里,不断拓展“赈”的内涵、扩大“工”的容量,让群众通过劳动实现学技增收“两不误”。

  2022年至2024年,怒江州通过推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吸纳6.26万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务工,累计培训务工人员9147人,1687人取得相关技能证书。2025年,怒江州将实施以工代赈项目92个,总投资5.57亿元,预计吸纳11156人参与务工,发放劳务报酬11519万元,人均增收1.03万元。

  从“招小商”引来的就业帮扶车间,到创业扶持、公益岗兜底等多元保障,再到以工代赈搭建的增收平台,怒江已有14.1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张张增收的笑脸,不仅见证着怒江“家门口就业”的愿景变为现实,更映照着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幸福图景。(完)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