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乌蒙山深处,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的山间坝子生机盎然。连片的当归、党参田垄间,村民们正忙着除草施肥,空气中弥漫的药香里,藏着乡亲们的增收希望。
“去年种60亩赚了不少,今年直接扩种到200多亩。”种植大户黄贵说。
依托高海拔、优质水源的天然优势,马树镇把中草药种植作为“重头戏”,如今已发展当归1.3万亩、党参2千亩、育苗基地1千亩,并积极探索草乌、黄精等特色品种的种植。目前,当归亩产值超2万元,净利润约8000元;党参每亩利润突破1万元。
种植户余和美与黄贵去年合作种植60亩,今年果断扩大规模,仅务工工资就已支付30万元。“每天120元,加班另算,‘家门口’就能挣钱。”务工村民周永翠说。
工人在中草药地里除杂草(2025年7月17日摄)。
产业兴旺还吸引了年轻人回流,大学生张永芳利用暑假返乡务工。在马树镇,中草药不仅鼓了种植户的“钱袋子”,更织密了“就业网”。全镇像余和美这样的种植户,都优先雇请周边村民,日清月结的工资让乡亲们有了稳定收入,“小药材”真正成了“富民草”。
2024年,巧家县中草药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1.2万吨,综合产值1.3亿元。2025年,全县种植面积扩至3万亩,预计产值达2.2亿元。在生产模式上,“农户自发+订单种植+企业承包”多元并行,形成“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巧家县还在国有林场建成40亩试验示范基地,试种白芍、重楼等品种;筛选适宜规模化种植的“当家品种”;通过“以奖代补”项目,鼓励林下种植、粮药套种等新模式,红花与玉米轮作每亩可增收2000元;引进龙头企业、培育本土合作社,推动“分散种植”向“集约经营”转型。
集中连片的中草药(2025年7月17日摄)。
依托药山资源,巧家县正谋划“一二三产融合”大文章:打造“药山”品牌,建设种质资源库和GAP基地;开发中医药康养旅游,推出“数字药山”沉浸式体验、家庭康养文创产品;联合科研机构开展良种繁育,让856种野生药材“从山间到指尖”。(彭文琳、饶兵、单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