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展厅内观展(摄于7月15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这个暑期,“文博热”持续升温
云南省博物馆原创大展
“从西南夷到益州郡——战国秦汉时期的云南”
也在“暑期档”与观众见面
这个展览有多重磅?
云南省内20家文物收藏机构强强联手
汇聚30多年考古成果
展出约470件(套)文物
涵盖青铜器、陶器、漆木器、封泥、简牍等
超40%的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
系统展示了战国秦汉时期
云南从西南夷到益州郡的
考古实证、历史研究成果
这样一个重磅展览
最值得看的文物是什么?
又如何读懂它们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新华网特别邀请到两位“大咖”
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樊海涛
晋宁河泊所遗址考古领队蒋志龙
跟着他们的讲解
赴一场千年文物盛宴
曾经活跃在滇池沿岸的古滇国
在历史文献中仅能找到寥寥数笔
好在古滇人留下了独具风格的青铜器
成为探寻这一古老文明脉络的线索
展览“古滇华章”部分
就通过大量珍贵的青铜器
让观众得以一窥古老神秘的古滇国
其中一件摆放在重要位置的
(西汉)纺织场面铜贮贝器
工艺精美、造型独特
贮贝器是古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型
而目前出土的贮贝器中
纺织场面的仅有两件
弥足珍贵
跟着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樊海涛
一起“穿越”到2000多年前的“纺织作坊”
自古民族众多、曾建立古滇国的西南边疆
在西汉设置益州郡、实行郡县制后
是如何融入中华文明“一体”格局的?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考古发现
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重要考古实证
“从西南夷到益州郡——战国秦汉时期的云南”
展览的一大亮点
就是首次系统展出了河泊所遗址出土文物
展出的一枚枚封泥
方寸之间藏着什么文化“密码”?
一片片留有字迹的简牍
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跟着晋宁河泊所遗址考古领队蒋志龙
读懂这些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
“从西南夷到益州郡”
这场穿越千年的文物盛宴
以文物为笔,以时间为轴
勾勒出云南
从西南夷各族群到纳入中央政权益州郡的
历史脉络
展览将持续至10月19日
更多珍贵文物等你来“打卡”
文案:念新洪
拍摄:赵普凡
剪辑:赵普凡 袁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