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8/18 17:15:49
来源:都市时报

石林县大叠水村山林里的菌香密码

字体:

肖铝满载而归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杨安迪

  在石林县板桥街道,坐拥“珠江第一瀑”大叠水奇观的国家级森林乡村——大叠水村,凭借高达80.5%的森林覆盖率,孕育出全县最丰富的野生菌资源。村民“靠山吃山、靠山护山”,10500亩葱郁山林成为致富“聚宝盆”。通过“包山拾菌”,村集体年增收超380万元,更带动了乡村旅游和林下种植,生动实践“两山”理念,让昔日的山窝窝蜕变成今日的“金窝窝”。

  清晨,薄雾还没漫过石林县大叠水村的山尖,肖铝已经踩着露水钻进自家承包的山林。他拨开地上带着潮气的松针,一簇灰黑色的菌子露出半张脸——是干巴菌,“按这一朵的品相,能卖到1300—1400元/公斤”。他掏出竹篓轻轻一兜,一朵巴掌大的干巴菌就被完整地摘下来。

  肖铝既是包山户,也是大叠水村党总支书记。大叠水村在发展林下经济特别是野生菌产业方面,采取了“包山拾菌”的方式,从2000年开始,村民们就将10500亩山林,以山头为单位,承包给个人或集体采收野生菌。

  肖铝介绍,包山的年限不等、费用不一,唯一统一的就是包山的责任,“不管是谁获得包山权,在承包期限内就一定要守好山林的安全”。在野生菌空档期,山林承包者要把林下可燃物清除,同时对山林进行日常巡视,杜绝外来人员进山乱砍滥伐。

  这看似简单的“包山制”,藏着生态保护的巧心思。肖铝记得,山林没分到户时,一到雨季就有人来乱采菌子,连没长成的幼菌都不放过。“现在谁的山谁心疼,自从包山以后,山林越来越绿,菌子的产量也越来越大。全村仅干巴菌这一品种,年产量就由3吨提升到了4吨。”肖铝说。

  90后“网红”小翠作为“一村一品宣讲员”,正举着手机在山上边捡菌边直播。“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我们云南的干巴菌,闻着比肉香!”她翻转着手机镜头,干巴菌在林中茁壮生长,在阳光的加持下,菌香仿佛能透过屏幕飘出去。“我们守着山林捡菌子,以前怕人笑话,现在就怕人不知道。”她展示着手机里的订单,最远的买家在黑龙江。

  菌子飘香,不仅带来爱菌之人,也带火村里的旅游产业。随着大批游客到来,大叠水村修建了“山野涧露营基地”,为前来品菌的游客提供休息、玩耍场所,并动员农户开发建设休闲农庄11户,吸引游客前来品菌。

  肖铝除包山之外,家中也在经营农家乐。“最近来的游客比较多,鸡枞炖土鸡、青椒干巴菌、爆炒牛肝菌,每天根据游客订单采摘,保证大家吃到的菌子都是最新鲜的。”因为品质好、口味佳,肖铝家有许多回头客。

  近年来,到大叠水村“品味山林”、亲身体验菌子采摘乐趣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年能为村里的休闲农庄创造100万元收入。目前,大叠水风景区改造正在进行,改造完成后,预计年综合产值达40万元。

  围绕大叠水村的资源宝库,村委会积极引入新型经营主体,依托成熟的干巴菌促繁技术,建立示范点。2020年被选为“坡上生金、树上摘金”示范户的刘平荣,建立石林县大叠水平荣林业科技发展家庭农场,积极申报市级林下经济(干巴菌促繁)示范基地。此外,肖铝准备和村民们尝试种植反季虎掌菌、北风菌等,他说:“下一步要在板栗树下试种榆黄菇。板栗树不遮阴,正好适合菌子生长。一棵板栗树底下能种植50个菌包,每个菌包能采摘2公斤,这效益就上来了。”

【纠错】 【责任编辑: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