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落下帷幕,云南代表团参赛选手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斩获2金3银5铜40优胜。其中,蒋忠何获信息网络布线(世赛选拔)项目银牌。
信息网络布线(世赛选拔)项目银牌选手蒋忠何(左一)获奖现场(9月23日摄)。
蒋忠何是一名来自云南技师学院(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产业学院(东软信息产业学院)的教师。此次他参加的信息网络布线(世赛选拔)项目是一项对选手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竞赛项目,比赛历时16个小时,选手要在高强度下保持高度专注与精准操作,不仅考验参赛者的理论知识,更对体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很高要求。
“在此次比赛中,最为紧张的时刻莫过于整条光纤链路铺设完毕后进行的福禄克认证测试。与平日训练不同的是,此次使用了新的熔接机,无法完全确保能否满足认证测试的标准。在接通测试仪的那一刻,内心依然感到忐忑不安。”蒋忠何坦言,国赛的舞台上他能及时调整心态寻求解决方案,这源于赛前漫长的训练过程所积累的备赛经验。
蒋忠何信息网络布线(世赛选拔)项目比赛现场(9月22日摄)。
谈到备赛过程,蒋忠何一直坚持“细水长流”的训练理念,以“保证基础量+针对性突破”为核心原则,科学规划每日训练节奏,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训练强度。同时,他会在训练中根据每一次做题当中的不足、重复动作,单独拆解进行完善与优化,以确保考试时每一秒时间都不浪费。在为期三个月的备赛期中,他每天投入13小时进行训练,上午和下午模拟赛题测试,晚上则专注于复盘总结与体能恢复,确保训练高效而不透支身体。
国赛结束后,蒋忠何回归到备赛训练状态(9月27日摄)。
此次以教师身份参赛,蒋忠何在备赛和比赛过程中始终带着教学视角,这层“双重身份”促使他不仅关注自身技能提升,更注重将每一个技术难点和所学内容转化为可传授的教学案例和技能点,在备赛过程同步完成“自我提升”与“教学储备”。遇到难点时,他除了像普通选手一样寻找解决方案,还会主动切换到“导师”角色,从“学生视角”出发,思考更直观、更易于掌握的解决方式。
学生在一旁认真学习蒋忠何的操作细节(9月27日摄)。
“我在比赛中还会观察其他选手的操作逻辑、评委的评分标准,甚至记录赛场的设备配置和流程设计。”蒋忠何表示,这些细节都将成为未来自己教学中“职业场景模拟”的素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职业技能的标准与要求。正是这种思维,让此次比赛不仅成为检验他的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契机,还使他能够将赛场标准更有效地转化为教学标准,真正实现“以赛促教”。
蒋忠何指导学生训练(9月27日摄)。
这枚奖牌,对蒋忠何而言,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能水平的认可,证明其技术能力达到了赛事设定的高标准,更承载着蒋忠何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与打磨、无数次的操作细节的调整与技术难点的攻克,也见证了一名教师对技能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力求达到赛事设定高标准的执着坚守。
“我将把‘进入国家集训队、冲击世界技能大赛’作为核心目标之一。”蒋忠何表示,未来,他将积极备战国家集训队选拔,制定阶段性训练计划,努力通过选拔代表中国参加48届世界技能大赛,为国争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