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1/05 16:24:11
来源:新华网

余晖生辉——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的26载乡情守望

字体:

普志忠在家中书房撰写书稿(摄于11月5日)。新华网发(张燕 摄)

  退休,于旁人而言,或许是开启悠闲生活的序章,但对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的科技工作者普志忠而言,这不过是人生新征程的起点。退休后的26年里,普志忠始终坚持以科技工作者的身份服务“三农”、服务基层、服务社会,为维西县科技文化发展奉献余热。2024年,普志忠被评为“云南好人”的敬业奉献典型人物。

普志忠到维西县白济迅乡作家教家风主题宣讲(摄于6月15日)。新华网发(维西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供图)

  一份初心:让科技的种子在山乡生根发芽

  “我的家乡位于高寒偏远的山区,曾是国家重点扶持、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特困县。多年来,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故土的滋养与党组织的悉心培养。因此,退休后我希望竭尽所能,为家乡的各项建设贡献一份心力。”这句朴素的话语,承载着普志忠内心的赤诚与坚守,也成为他26年来始终步履不停的那束光。

  自从挑起维西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的重担,他便带领一群同样心怀热忱的老伙伴,将身影留在田间地头、社区校园、村村寨寨。他们把“服务三农、服务基层、服务社会”当作沉甸甸的责任,巧妙地将党的方针政策、科技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融入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中。

普志忠到维西县永春乡开展《加强学习强党性 砥砺奋进新时代》主题宣讲(摄于3月25日)。新华网发(维西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供图)

  在过去的26年间,普志忠与同伴们开展了数百场科普活动,惠及十二万余人。多年来,普志忠累计撰写的数十万字讲稿、论文,都是他为这片土地精心准备的“营养剂”。《齐心建设新农村 傈僳山寨气象新》被中央党校收录,《要充分发挥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一文被列入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学术交流论文。当得知自己的建议能为地方发展提供参考,他觉得所有的奔波与辛劳都值了。

  一缕乡愁:为“濒危的文化”找到回家路

普志忠(左一)带领维西大词戏古乐团表演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扬琴调《维西城流传下古风神韵》(摄于10月12日)。新华网发(张燕 摄)

  除了科技推广,普志忠心中还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文化乡愁”,那就是“大词戏”。“我们这一代,绝不能成为文化的断层。”带着这份守护之心,他与同仁们于2003年组建了维西大词戏古乐团,只为“打捞”起那些即将消逝的老腔老调,让它们重回聚光灯下。

  从将大词戏、洞经古乐成功申报为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全力以赴冲刺“国字号”;从组织公益演出数百场,让观众领略传统艺术的魅力,到完成《中国戏剧全集》(大词戏)的书稿编纂……普志忠用行动为“濒危的文化”撑起了一片发展的天空。

普志忠(右二)为参赛队员颁发获奖证书(资料图)。新华网发(维西大词戏古乐团供图)

  一种境界:老骥不偷闲,志在千里外

  有人问普志忠,“为何不安享晚年?”他只是淡然一笑。在普志忠身上,能看到一种超越年龄的生命力。普志忠是广大老科技工作者的缩影,更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

普志忠在书房撰写相关书稿时翻阅查找资料(摄于11月5日)。新华网发(张燕 摄)

  多年来,普志忠先后荣获了中国老科协科学技术奖,连续获评“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奖先进个人”等荣誉。

普志忠在家中练习演奏乐器(摄于11月5日)。新华网发(张燕 摄)

  从传道授业的讲台,到扎根乡土的田野。26年来,普志忠始终奔走在各乡镇村落之间,不辞辛劳,不计寒暑,以行动诠释“退而不休”。谈及未来,普志忠说:“只要还能走,还能做,就要为这片土地再多尽一份力。”他的目光依然坚定而清澈。(刘馨蔚 张燕)

【纠错】 【责任编辑:范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