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茶农”,在学校的茶园里采摘秋天里的最后一拨鲜叶;他们还是研发师,在实验室里试制茶饮,研发功效多样的茶护肤品……
在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的学生们每天都在“玩”一些很新的东西——他们把古老的茶叶,变成新潮的护肤品、特色茶饮,将一片片茶叶转化为一个个承载起茶农增收希望的富民产业。
茶园里的课堂:从亲手采撷开始
“采茶要看准,要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不同等级的原料可不能混在一起炒。”在云南农业大学一片10亩的茶园里,茶学院的陈立佼老师正在给大二学生讲解要领。这里是一个茶树种质资源科普园,种着30多个品种的茶树。对于茶学专业的学子而言,是他们实践的“第一课堂”。

茶学院的学生们在茶树种质资源科普园采茶。
茶学专业2024级本科生张寿分一边熟练地采摘,一边分享她的感受,“我特别喜欢这种实践课,亲手操作之后,对茶叶知识的感触更深了。”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这样的实践就贯穿于他们的学习生涯。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王白娟的理念非常明确:“茶这一行,纸上谈兵可不行。不亲手揉捻、不亲自感受发酵,学生将来怎么助力茶产业发展?”

茶学院的学生在茶树种质资源科普园采茶。
探索下一杯爆款茶饮
从茶园采摘的鲜叶,随即送进旁边的加工房。深耕制茶学和微生物学的老师在此带领学生们炒茶、发酵,亲手制作一款成品茶。
更具想象力的创造活动,则在飘着香气的新茶饮实验室里上演。茶学院研三学生、双创团队负责人周淼和伙伴们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尝试用冰滴萃取等创新工艺来处理茶叶,筛选最适合的茶底和水温。

学生们在实验室研制茶饮。
周淼说:“我们可以自己动手,添加的都是纯天然的健康食材。自己探索配方和配比,创新风味与产品形态,突出云南特色,这是最酷的。”
之前,茶学院的师生们将云南特色的普洱茶与滇橄榄结合,经过反复配比调试,创造出令人惊喜的风味。此外,他们还将滇红茶与“九蒸九晒”的滇黄精结合,研发出一款风味与健康属性兼具的“滇黄精红茶”。

学生们在实验室研制将茶汁融入甜点。
毕业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赵春燕博士,现在是茶学院的一名老师。她说:“学生们的想法天马行空,永远能给你想不到的创新或惊喜。我们经常一起头脑风暴,一个人的想法很局限,但一群年轻人就能碰撞出火花。”
除了喝的,实验室的创意还延伸到了“吃的”。学生们尝试将茶粉、茶汁融入甜点中,创造出风味独特的“茶果子”。

茶学院的学生们在实验室展示他们研发的茶饮。
让茶叶在肌肤上绽放
武天宇打开一支茶手霜,清雅的茶香随之溢出。“以前总觉得茶学就是品鉴、种植这些传统领域,直到亲手把一片茶叶‘变成’可以护肤的日化品,我才真正感受到这个专业的无限可能。”

老师在茶日化实验室向学生们介绍仪器的使用方法。
2023级研究生武天宇是茶日化双创团队的负责人,为了实现从茶叶到护肤品的转化,她和团队成员经历了数百个日夜的努力,蒸馏、提取、调试配方。“导师一次次陪我们熬夜找问题,团队伙伴彼此打气,才最终锁定了茶纯露中香气与活性成分的黄金平衡点。”她回忆道。

同学们采用皮肤AI诊断仪进行皮肤测试,建立茶日化应用效果数据库。(受访者供图)
如今,这支团队已获得8项国家专利,他们成功研发的茶纯露、茶手霜、茶面霜、茶口红、茶手工皂、茶唇膏等系列产品已走出实验室,通过“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走向市场,他们的故事成为茶学院创新实践教育的生动注脚。

学生们在制作茶皂。
全链条学习优势独特
在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这种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全面贯通融合的教育理念以及“茶园+实验室”无缝衔接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们对茶产业有了从一盏茶汤到全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和专业能力。
“通过全产业链的学习,对于我想做的茶饮,可以从它的种植端去调整,比如通过品种或者种植栽培模式的差异性选择把它的鲜度或特定香型提高。”周淼解释道。

老师带领学生们学习传统炒茶技艺。
生动的实践也点燃了学生们对行业未来的热情。研二学生邹曼在接触新茶饮实验室一个多月后,对此愈发感兴趣,并立志毕业后投身于茶饮新产品的研发。“研发出一款好喝的茶饮,特别有成就感。”她说。
在实验室旁,有一个开放茶艺交流区。同学们下课后便会到这里交流学习茶文化、茶艺及冲泡技艺。这里常常能看到一个特殊的身影——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洛狄。他被云南深厚的茶文化吸引,今年来到茶学院攻读茶学专业的硕士学位。
像洛狄这样的国际学生,在茶学院并不少见。茶学也是云南农业大学最早招收国际留学生的专业。茶学院邓秀娟老师介绍,这些留学生毕业后有的继续深造读博,有的回国创业,成为云南茶文化走向全球的传播使者。

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洛狄(右三)在茶树种质资源科普园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从茶园到实验室,从本土学者到国际学生,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的学子们正以不同方式定义“新茶人”。在云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华看来,云南农业大学要培养的“新农人”,是要面向基层、面向实际、面向群众的,只有打破传统的“象牙塔”,让学生们始终以实践为底色、以科研为动力,才能走出一条全新的人才培养之路。
如今,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的“新茶人”培育已初见成效。“十四五”期间,该院学生参与各类双创赛事比例超35%,并在“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等高水平竞赛中累计获国家级奖项11项、省级奖项71项。(全媒体记者 杨锡畅/文 除署名图片外,其余图片为郝亚鑫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