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队球员(红方)在十五运会U20男足比赛中。 云南省体育局供图
11月12日,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U20男子足球项目赛场上,云南男足力克强劲对手,最终荣获第五名。云南省足球协会坚守青训初心,对全省足球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结构性重建,这份来自高原的坚守换来了云南足球在本届全运会上的精彩绽放。
固本培元,筑牢高原足球根基
2019年是云南足球的转折点。新一届云南足协承接全运会备战任务时,面临严峻现实:全省注册青少年球员2000余人,教练员100余名,在全国职业联赛效力的云南籍球员凤毛麟角。历史战绩亦不乐观,自1958年云南足球队成立并参加首届全运会以来,60余载征程中,仅两次闯入决赛阶段,最佳成绩止步第七名。面对基础薄弱与人才断档的困境,云南足协深刻意识到,任何短期行为都无法扭转根本局面。坚定目标和方向,云南足协系统编制并坚决执行《云南省足球协会发展十年规划(2022—2031)》。这份蓝图明确了“青训为根、体系为纲”的发展路径,着力构建独具云南特色的“培、训、赛、选、送”五位一体青训体系。
4年间,云南足协坚持“培”与“训”的双轮驱动,实现了全省16个州市的教练员培训全覆盖,累计开办各级培训班超过100期,培训教练员超过3600名,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跨越,更在质量上统一了青训理念与方法。
2021年,省级青少年足球联赛应运而生。这一赛事与青训体系深度咬合。联赛累计举办赛事超过9600场,吸引逾2600支队伍、4万余名7岁至18岁的青少年运动员参与,为年轻球员提供了实战锻炼与心理磨砺。
通过联赛与青训中心的双层筛选,云南逐步建立起覆盖多个年龄段的省级梯队,实现了“选”与“送”的通道打通。目前在训共建梯队已达10余支。全省注册青少年球员数量稳步增长至3000余人,其中500余名精英苗子被纳入省级后备人才库。4年来已向职业俱乐部梯队及知名高校足球队输送优秀球员63人。农春燕、王博豪等球员入选国字号队伍,站上国际赛场。
体系发力,赛场见证高原力量
历经4年的潜心布局与艰苦磨砺,当第十五届全运会的战鼓擂响时,云南足球首次以4支建制齐全、准备充分的队伍集体亮相全国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运动会赛场。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过去的云南足球,常常是“单兵作战”,难以组建符合年龄要求的队伍。本届全运会,从U16女足到U20男足,云南实现了全年龄段覆盖参赛。
U16女子组,云南女足历史性地闯入全国决赛阶段,并最终荣获第八名。U18男子组,云南队在面对全国23支劲旅的激烈竞争中,顽强挺进决赛圈,最终获第八名。U20男子组,他们直面众多由职业球员和国脚组成的传统强队,敢打敢拼,最终斩获第五名,刷新了云南足球在全运会上的最佳战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的灵光一现,也非依赖个别天才球员的爆发。它是整个备战体系系统运作的结果。从各州市协调优势资源共建队伍,到后勤、医疗、科技、心理辅导的全方位保障;从长期的高原集训锻造体能优势,到积极外出参加高水平热身赛积累经验;从本土教练的悉心调教,到创造机会输送球员到更高平台锻炼学习,正是这条环环相扣的保障链,支撑着球队在关键时刻能够稳定发挥,实现突破。
承压奋进,向着更高目标冲刺
第五名的成绩,是一个里程碑,但绝不是终点。它像一束光,照亮了云南足球前行的道路,证明了依托科学体系、持之以恒地投入,后发地区同样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全国赛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展望未来,云南足球依然任重道远。下一步,云南足协将继续深化和完善“培、训、赛、选、送”青训体系,推动其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足球事业,是一场需要耐力和定力的长征。从“默默无闻”到“湾区惊艳”,云南足球用了4年时间,将许多“不可能”变成了“我能行”。这份底气,源于对规律的尊重,源于对体系的坚守。下一届全运会,扎根于高原厚土的足球火种,必将承载着新的希望与梦想,燃烧得更加旺盛、更加炽烈,在中国足球的版图上,刻下更加深刻的云南印记。(通讯员 常林 记者 娄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