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1/27 10:41:47
来源:云南日报

独龙峡谷披绿装 各族群众享安康

字体:

独龙江草果大丰收。 通讯员 杨时平 摄

独龙江乡美丽庭院。

  冬季,独龙江峡谷林木萋萋,绿水蜿蜒,美景如画。

  吃过早饭,马库村护林员迪仙花像往常一样,带上水壶、砍刀、干粮,与同伴们钻进大山。

  “进入冬季,是护林防火的关键时期。我们得时时在山中和村寨周边林地巡护。”迪仙花说,她的日常工作除了要做好日常巡山管护外,还要向村民宣传保护生态法律法规、护林防火知识,及时制止乱砍林木、捕猎和采挖野生中药材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发生。

  从村子到山林的巡护之路,迪仙花风雨无阻。攀悬崖、过激流、穿密林,与大山为伴,和林木鸟兽为友,在野兽嘶吼的林区,她和全乡376名护林员用脚步丈量每一寸高山,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守护着山脚下美丽的家园。

  为保护生态环境,当地出台了《独龙江保护管理条例》《独龙江乡乡规民约》,实行严格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山上的老百姓下山住进安置房,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面退耕还草。

  如今,独龙江乡森林覆盖率达93.10%,独龙江流域有高等植物2278种、野生动物104种,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然地貌博物馆、生物物种基因库。

  独龙江畔,巴坡村党总支书记木京龙进组入户,宣传组织化收购草果带来的利好。10年发展,巴坡村成为独龙江乡草果第一村,种植面积达2.4万亩,产值超453万元,户均收入超2万元。

  “家家有草果地,少则三四十亩,多则上百亩。户户有存款,很多人家还买了车。”木京龙说。

  曾几何时,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发育程度制约,独龙族群众靠“轮歇烧荒、刀耕火种”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树越砍越少,山越烧越秃,日子也越来越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独龙江乡顺应自然规律,科学组织和安排生产生活。坚持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补偿三管齐下,逐绿而行。草果、花椒、重楼、灵芝、黄精等绿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齐头并进、融合发展。满目青山变成“绿色银行”,独龙族群众端上“旅游碗”、吃上“生态饭”。

  一家新建的农家乐里,龙元村农家乐带头人丁玉萍在庭院整理卫生,丈夫孔国强在菜园劳作,为旅客接待做准备。“以前家里只有两间屋子,来个亲戚就只能在火塘边睡了。”丁玉萍说,如今,家里盖了新房,建了卫生厕所,庭院里种上了花草树木,屋后开辟出小菜园,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农家乐的生意红火。“卖草果、白芨加上农家乐的收入,一年收入超过3万元,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丁玉萍说。

  家园变花园、民房变客房、农民变旅游从业人员,丁玉萍一家生活的变迁,是独龙江乡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悄然转变的一个缩影。

  草果8.37万亩、重楼738亩、葛根695亩、黄精505亩、仿野生白肉灵芝248.5亩、羊肚菌663亩,养殖独龙牛1153头、独龙蜂11250箱、独龙鸡72000羽。从贫困孤岛到幸福峡谷,独龙江乡“绿色宝库”提档升级,“绿色家底”更加殷实。

  独龙江奔涌如昨,激流之上万象更新。

  迪政当村村民陈永华把自家空闲的房间装修成客房,建起土鸡养殖场、帐篷营地,成为游客体验独龙族农耕生活的好去处。文面女李文仕带着独龙族妇女编织独龙毯、制作独龙毯制品,传统与时尚接轨的独龙毯手提包等产品卖到了上海。如今,独龙江乡群众户均存款超过5万元,92%的家庭有了机动车,绿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齐头并进,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生态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独龙江乡正绽放新颜。(记者李寿华)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