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1/27 11:33:21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石榴结籽 童心相连——石林县民族小学以文化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字体:

  今年9月25日,石林县民族小学的校园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欢快的乐曲响起,石林县民族小学的孩子们翩然起舞,他们用自创的非遗课间舞《彝山彩虹》和《中华民族一家亲》迎接远方的客人——曲靖市陆良县西华小学的师生代表。

  “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石林县民族小学校长泰林红表示。这一刻,两校师生的手紧紧相握,仿佛听见了民族团结的种子破土而出的声音。

  编排民族团结课间操,是石林县民族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的生动实践。每到课间操,学生们身着民族服装,跳起节奏欢快、动作灵活的自创课间舞。这场近30分钟的民族团结大课间舞,融入了彝族、苗族、傣族等多个民族的舞蹈元素,每个动作都充满着特色,让学生们在活动筋骨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参与的兴趣。

  在石林这片奇峰林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热土上,石林县民族小学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化作校园日常,绽放出最美的风景。

  “近年来,学校以‘12345+10’的工作思路及措施,围绕‘培根铸魂育新人 石榴籽红向未来’为主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于每个孩子心中。”泰林红说。

  如何更加灵活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石林县民族小学的独特之处在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小小石榴籽课堂上,孩子们聆听着阿诗玛的传说,探讨着各民族的风俗智慧;国旗下的演讲,同学们讲述着民族英雄的故事,分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俗;校园文化节,读书节、书法比赛、民族舞蹈等丰富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在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融入血脉。

  在石林县民族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内,彝族摔跤传承区摆放着摔跤训练时所用的器材和服装,墙上展示着石林县有名的摔跤前辈与石林县民族小学培养出的优秀摔跤运动员照片。平日里,石林县民族小学教师、县级彝族摔跤传承人毕宏英负责对学生进行训练。

  校园里,一把琴筒直径5米,长24米,重8吨的彝族大三弦引人注目。琴筒上记载着彝族传统火把节热闹的场面,著名的阿诗玛和阿黑哥的传说,火把节前一天儿童跳牛皮舞的场面,火把节熊熊燃烧的烈火等。琴杆上用火苗作装饰,喻示着石林人民生活红红火火。

  据了解,这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石林县“大三弦王”——毕光明老先生,花了近5年的时间,纯手工制作而成的。

  长期以来,石林县民族小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组建了《阿诗玛》展演队、摔跤队、刺绣队、三弦队、细乐队、狮舞队、鼓号队,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非遗传承活动,每周定期开展彝族刺绣、彝族摔跤、大三弦、狮虎舞、鼓号队、阿细器乐等训练,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和学习传统民族器乐,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

  “学校常态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浸润青少年的心灵。”泰林红说,“我们还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主题教育,带领学生到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禄丰世界恐龙谷等地开展研学活动。今年,在学校和家委会协商下,决定将滚铁环和竹竿舞也纳入今年的体育科技节活动,让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石林县民族小学的孩子们不仅认识民族服饰上的图案,更亲手体验刺绣的技法;他们不仅听说过摔跤的豪迈,更在体育课上感受这份力量与智慧;民族文化长廊里,悬挂着学生的蜡染作品和书法作品;在文化交流和研学活动中,孩子们跨越千山万水,成为连接各地区民族文化的桥梁。

  如今,这所学校作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既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中华大家庭的拥抱者——他们用童真谱写着一曲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赞歌,回荡在石林的峰林间,也必将回响于未来。

【纠错】 【责任编辑:徐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