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城市风貌。通讯员 李星 摄
对蒙自市民而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老旧小区改造“内外兼修”,是街道路面日益畅通整洁,是礼让斑马线、养宠不扰民的文明新风吹拂城乡,是文明随手拍、困难大家帮的志愿服务走进千家万户……文明的浸润涵养了城市的气质,更强健了城市的“筋骨”。
蒙自城区。
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蒙自市坚持为民、惠民、靠民的创建理念,赓续红色基因,唱响文明新歌,厚植生态底色打造绿美蒙自,探索共治共享,凝聚发展活力,全力以赴建设信仰之城、首善之城、幸福之城、魅力之城、善治之城、共享之城,切实把城市的文明指数转化为人民的幸福指数,有效助力城市品质和市民素养持续提升。
蒙自城市一角。
赓续红色血脉 探索首善实践
蒙自是云南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在云南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外国银行、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个外资企业、第一个驻滇领事馆等先后在这里产生。
1928年,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年轻的代表们乔装打扮,来到蒙自市芷村镇查尼皮村,在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聚首,不仅掀起了云南新一轮的革命高潮,也照亮了这里之后近百年的发展道路。1938年,西南联大迁到云南,其中200余名联大师生来到蒙自,闻一多、朱自清等著名教授驻蒙讲学,不少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就在此过程中诞生。
红色文化、边地文化、中原文化、军旅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丰厚积淀,孕育出了蒙自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城市品质。
“小蜜蜂”志愿宣讲队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宣讲。
“为利用好、传承好蒙自的厚重文化积淀,我们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积极探索开发‘研学+农耕休闲体验’‘红色旅游+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旅游+科技’等旅游新业态。同时,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培育文明土壤、留住城市记忆,实现以文化人。”蒙自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丁莲说。
去年以来,蒙自推出了“红色小蜜蜂”“马灯”“蒙小青”“红天鹅”“南湖学堂”等一批志愿服务宣讲项目,创作了《查尼皮的马灯》《校长,您不要走!》等一批红色芭蕾舞剧,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记得牢、用得上,不断提升市民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以文化的力量铸魂育人。
蒙自坚持“城市文明的根本就是人的文明”的本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文明实践,形成“1+8+13+109+N”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平台体系,构建市区“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大力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掀起蒙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高潮。
目前,蒙自已实现市、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平台100%全覆盖。全市累计实名注册志愿者9.1万余人,志愿服务队伍273支,服务总时长达476万小时,各类志愿服务的开展,有效引导全市各行业单位部门参与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来。
打造幸福城市 彰显发展魅力
在蒙自市原电池厂小区广场,初冬的晴好天气吸引了不少居民散步休闲。长椅上,金小芬正和其他几位住户拉着家常:“我不想卖这套房了,小区广场、停车场、健身设施都越来越好,改造得和公园一样漂亮。”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提高了公共服务支撑能力,也提升了小区和周边地段的商业价值,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创文带来的美好变化。
让创建成果更多更好更广地惠及人民,始终是蒙自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例,蒙自市紧盯群众关切的如厕难、下楼难、停车难,安保差、配套差、环境差等问题,在群众需求、风貌传承、功能完善等方面多点着力,解决了住户的忧心事,城市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目前,蒙自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71个,建成保障性住房9291套,惠及6万余群众。
同时,蒙自把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重点向农贸市场、背街小巷等10类重难点倾斜,修缮人行道1.13万平方米、城市道路9万平方米,全力推进标准化农贸市场示范建设工程,启动3个立体停车场建设,建成绿道92.5公里,行政村100%实现通硬化路,7.2万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完成,乡镇级农村公益性公墓实现全覆盖。
“出门就能走绿道,抬腿就能逛公园,这样惬意的生活已经变为了现实。”初冬的蒙自天高云淡,市民卫星舟在蒙自森林公园里漫步,享受周末的休闲时光。
经过多年努力,蒙自城区的138个街角公园和道路绿地项目、2处城市主题公园相继建成,城市道路沿线绿化、美化水平和道路景观效果不断提升,空气优良率达97.6%,获评“中国天然氧吧”,森林覆盖率达48.5%,亲山近水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已初见雏形,每个人都成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蒙自定居,“崇文尚德 开放包容”的蒙自也愈发魅力四射。今年以来,蒙自还以开展“行走蒙自”“助企纾困”“为民办事”等实践行动为契机,聚焦企业和群众所想所盼,创新思路全面提高政务服务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城市的主人翁们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聚焦精细治理 共享创文成果
“三无小区”不再脏乱差,便民服务送上门让生活舒心更安心;外来务工者告别“站工”,体面劳动更有归属感;孩子们在“四点半课堂”唱歌、绘画,快乐成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年食堂吃出幸福滋味……城市美好生活的背后,是蒙自日趋宜居宜业的城市面貌,更是不断提升的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2003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回迁蒙自;2010年,蒙自撤县建市。近20年来,蒙自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城区人口成倍增加,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也出现了管辖范围过大、管理架构不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管理队伍赶不上人民期待等问题。
“我们采取了撤镇设街道、街道析置等行政区划改革,文澜、文萃、观澜、新安所、雨过铺‘五驾马车’拉动城市治理优化,为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打牢基础。”蒙自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王蕊介绍,减负后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全民吹哨、多元响应”等机制常态化运行更贴近群众的所需所盼。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在此基础上,蒙自紧扣城市治理的关键在于公众参与这一理念,积极整合辖区资源,以智慧蒙自建设为支撑,以“党建联盟”“全民吹哨、多元响应”“文明市民荣誉超市”等为抓手,做实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不断构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紧盯民生难点痛点,近年来,蒙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3所、幼儿园70所,新增学位3.2万个,城区“十分钟就医圈”、农村“半小时就医圈”基本形成。创新全省首个“建设者之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增长了8.9倍、达12.27万人,累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79万人。
来自绿春县的李波五在蒙自定居1年多了,在蒙自建设者之家的帮助下,他不仅学会了烹饪技能,找到了工作,如今还创业开起了餐馆。“小孩的教育、老人的医疗、自己的就业,全都不用愁,蒙自的高速发展和包容共享,让我们外来务工者也感受到了生活在这里的幸福。”李波五说。
随着银河社区“五融五共”机制、红竺园社区“四邻工作法”“十五日我等你”、绿茵社区“五心工作法”、春光社区“爱在春光里”等一批党建服务品牌落地开花,进城务工子女入学、“三无小区”环境整治、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等一批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百姓,共建共享的理念有效增强了市民的共同家园意识,汇聚起了文明创建的澎湃动力。(记者 黄翘楚 通讯员 王爱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