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微纪录•云南故事】康复村

2017年12月05日 10:28:57 | 来源:新华网

上火山康复村的老人们与志愿者合影。丁凝 摄

  23岁的缪应江是云南中医学院2014级中药学专业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自2015年来,他多次带领自己的志愿者团队深入云南10多个麻风病康复村做公益。这位四肢行动不便,被病魔纠缠了近十年之久的年轻人,一直在用自己的坚持传递爱和陪伴。

  2015年他和其他志愿者第一次进入上火山康复村,从此以后,那里的老人就成了他们的牵挂,而老人们一生的经历,也让缪应江以及其他志愿者明白了“活着”的含义。

  “老人们问我们下次来是什么时候,我们不敢轻易许诺。”

  2008年,14岁的缪应江被查出肌肉萎缩,医生告诉他可能活不过20岁。从初中开始,他每天都自己背着“药罐罐”去学校,多年来一边上学、一边治病。一路走来,他深知与病魔作斗争的痛苦和无奈,期间也接受过很多人的帮助,因此他也更加希望能够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上火山康复村建于上世纪50年代,这里最多时曾有200多名麻风病康复者。目前,村子里只剩下11位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

  2015年国庆,经过一天火车、汽车、步行的辗转,缪应江带领着6人志愿团队来到上火山康复村。“以前从来没有大学生团队来过这里,我们的到来让沉寂了多年的小院一下子热闹了起来。”缪应江回忆第一次来到上火山康复村时的情景。

  老人们迈着蹒跚的步伐从各个房间走出来,把平日里他们舍不得用的电炉,舍不得吃的鸡蛋、核桃,都塞到了志愿者手里。“那一次我们来了一周,帮他们干农活、陪他们聊天。”

  而一周之后,志愿者们却选择在清晨5点半悄悄下山。“因为我们不想面对离别。”缪应江说,每当老人问起他们“下一次什么时候来”时,他们也不敢轻易许诺,万一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履行诺言,会让老人们失望,这种小心翼翼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疼。

志愿者送老人回到自己的屋里。丁凝 摄

  “助人自助,他们教会了我们怎么去生活。”

  麻风康复村为上世纪50年代麻风病隔离的产物,如今生活在康复村的多半为老人,因为曾经患过麻风病,他们大都身带残疾,没有亲人。

  “我们第一次到村里,看到一位老人没有手掌和脚掌,扛着一捆猪草用膝盖从我们面前走过,我们愣住了。”缪应江说。

  这位老人就是王叔,他十多岁就来到康复村,五十多年过去了,至今仍孤身一人。由于患病,王叔失去了双手和双足。但是他仍然自己种地、养猪、养鸡,甚至钓鱼,仿佛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他。

  像王叔这样自立的老人在康复村里还有很多,他们拖着残缺的身体种地、养殖,顽强地活着。尽管也有很多人把“坚强”“勇敢”这些词冠以缪应江,但这个23岁的年轻人在看到王叔以后,顿时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在我的人生当中,也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但看到王叔,我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活着’。坚强、勇敢,这些词都太轻。”缪应江说,“与其说是我们志愿者帮助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教会了我们怎么去生活。”

  王叔很细心,他记得每一个来上火山康复村的志愿者的名字,甚至记得哪个志愿者说过哪句话。原来他有一本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每一个来过这里的年轻人的名字、电话。“我们会常常给王叔打电话,他想我们的时候也会给我们打电话。”缪应江说。

  “老人消失的速度可能比我们献爱心的速度还要快,想到这个我就很着急。”

  云南省曾是全国麻风病流行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129个县都曾有麻风病流行。经过60多年的努力,麻风病逐步进入可防、可治阶段。

  截至2016年底,云南省累计发现、治疗麻风病患者5万多例,患病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0.13/万。全省高、中流行县分别由1980年的25个、83个减少为“零”,已有85个县、市、区达到国家消除麻风病危害标准。

  自2015年以来,缪应江和志愿者团队利用周末、节假日的时间,多次深入到云南现存的10多个麻风病康复村做公益。

  2016年,他们来到大理巍山县的阿朵地康复村。康复村的老人都养猫,因此村子里就是13位老人和13只猫。一年后,有志愿者告诉缪应江,阿朵地康复村里的4位老人走了,现在剩下9位老人和13只猫。

  得知消息的缪应江一时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惆怅,“这样的变化好像在提醒我们,老人消失的速度可能比我们献爱心的速度还要快。我很着急,做公益这件事很长远,但留给康复村老人的时间不多了。”

上火山康复村的老人们。丁凝 摄

  “近些年康复村与外界的隔阂慢慢消融,这是我们最欣慰的。”

  每次从康复村回到学校,缪应江都会整理大量的文字、照片、视频资料。他把在康复村的所见所闻都放到了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也通过演讲把这些深山里的故事告诉了更多人。

  通过志愿者们的努力,外界对麻风病康复者的歧视有了很大转变,康复村与外界的隔阂正在慢慢消融。两年多来,先后有100多位志愿者跟随着缪应江的脚步来到上火山村,为老人们带来物资、陪伴。“能在他们晚年的时候给他们这样一种安慰,就算吃苦受累也值了。”缪应江说。

  今年缪应江已经大四,马上面临着毕业。当被问到毕业后是否还会继续做公益时,他说他早就把公益当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或许他不会成为一个职业的公益人,但是公益这件事他会一直做下去。他说:“把爱装在心里,到哪儿都可以做公益。”(完)(丁凝)

【纠错】 [责任编辑: 马航]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0181367998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