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苴乡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乡情概况中描述此地“地形狭长、山峦起伏、高低不平”“曾经是全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单腿村医”李红奎靠着一辆残疾人代步车、一根铁制拐杖,常年走村串户,管理着300多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
李红奎在去随访患者的途中。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一)
“咚、咚、咚……”,德苴乡青丰村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李红奎身穿白大褂,斜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双手紧紧地握住拐杖,一脚深一脚浅地赶往患者家中,拐杖落在路面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每走几分钟,李红奎就要停下来歇息一会儿,松一松磨疼的双手,擦一擦额头的汗珠。
李红奎幼年时右腿丧失行走能力,15岁那年,初中毕业的他决定学医。“必须要有一技之长,必须自力更生!另外,我从小就深受病痛的折磨,也不希望看到身边的人,特别是小孩子生了病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落下后遗症,甚至像我一样致残。”
一开始,李红奎一边干农活,一边跟随自己的二叔、乡村医生李文川学习行医用药。此后,通过参加云南省乡村医生函授学习、报读大理卫生学校农村医学专业等,李红奎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行医能力,目前在德苴乡青丰村卫生室工作。
健康扶贫开展以来,云南省大力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2017年,李红奎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队伍,承担起青丰村300多名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工作。
李红奎向乡亲们宣传健康知识。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二)
按照工作要求,李红奎每季度须至少随访患者一次,情况不稳定的两周一次,严重的则提供转介转诊服务。听起来整体间隔周期挺长,但一个人要负责300余名患者,加之青丰村地处深山、村民居住分散,因此几乎每个工作日,李红奎都有出诊任务。
常年在一个“地形狭长、山峦起伏、高低不平”的地方走村串户,对正常人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李红奎却坚持了下来。他风趣地称自己有两件“法宝”,上山下乡都不成问题!
李红奎的两件“法宝”,是一辆残疾人代步车和一根拐杖。代步车能开到的地方就开着去,开不到的地方就拄着拐杖走。
与一般的代步车相比,李红奎的“法宝”上多了一个高音喇叭,每天走村串户,他都会打开喇叭,向村民们播放医疗政策和健康卫生知识。一听到广播,大伙儿就知道李医生来了,大部分患者会主动聚集到村活动室、议事点等地方,进行血压、血糖测量。一些村民也会牵上老人、抱上孩子,让李红奎顺便检查一下。
集中服务完大部分患者,李红奎收拾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开始逐一上门随访行动不便的患者。这个环节,代步车就基本帮不上忙了,只能杵着拐杖,一步一步地走。
采访当天,李红奎最艰难的一段行程,是随访郭凤英、彭朝纪两位住在半山腰上的高血压患者。这对老夫妇不仅住得远,上山的道路还很陡峭。干旱少雨的青丰村,炎炎烈日下,李红奎拄着拐杖“咚咚咚”爬了10多分钟,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因为两位老人情况不稳定,这条陡峭的山路,李红奎差不多每个星期就要走一回。“我一只脚是不方便,但那些被疾病折磨的患者比我更不方便。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服务,帮他们缓解一些痛苦。”
李红奎给乡亲们作健康检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三)
在长期的走村串户中,李红奎和村民们的相处,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医患关系。在村里的议事点集中宣传完慢性病防控知识后,李红奎开玩笑,“讲了半天,怎么连掌声都没有?”村民们纷纷笑着鼓起掌来,李红奎赶忙起身鞠躬、连声道谢,现场气氛轻松而温暖;而在上门随访行动不便的患者刘炳孝时,见老人独自在家,李红奎一边开导他,“你思想负担不要重,病情已经稳定了,不要想太多!”一边取来温水和毛巾,帮老人擦脸、擦手……
“老百姓对我的感情很深,我也要拿出诚心来对他们!”李红奎告诉记者,选择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初心就是守护好乡亲们的健康,特别是一些困难群众,不要让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李红奎也有“难题”——打字太慢。按照规定,家庭医生要把随访患者数据及时上传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以便上级医疗机构及时掌握村民的健康状况。因为电脑操作不熟练,李红奎往往要加班到凌晨一两点。
挑战是不小,但生性乐观、勤于学习的李红奎很自信,“虽然我50岁了,但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努努力,我相信打字不是问题!”
让李红奎欣慰的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医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他服务的德苴乡于2018年顺利退出贫困乡镇序列。而整个云南省,也于2020年11月14日宣布贫困县“清零”,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李红奎告诉记者,他还要继续坚守下去,一如既往地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在云岭大地,还有无数乡村医生坚守在最基层,守护着群众的健康。据统计,从2016年至今,全省累计减少因病致贫返贫超89万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全覆盖。(完)
李红奎上门随访行动不便的患者。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出品人:王江
监制:李霞
编导:罗春明
摄影:赵普凡
撰稿:念新洪
剪辑:罗春明
往期回顾
【微纪录·云南故事】乡村教师农加贵 一师一校坚守“麻风村”34年
【微纪录·云南故事】从“阿地马底”到“阿路底”——余友邓下山记
【微纪录·云南故事】“托厄哈扒”桑南才:32年峡谷邮路 百万邮件传深情
【微纪录·云南故事】富村青年斗贫记:“90后”带3000留守妇女“指尖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