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常一样,下班回到家中的黄道军,仍穿着一身工作服。“心时刻悬着,就怕工序出问题!”果然,刚吃过晚饭,电话就响了起来,黄道军跟妻子匆忙交代了两句,就赶往厂里。
黄道军是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彝良驰宏选矿厂磨浮工序工序长,“磨浮”包括磨矿和浮选两大作业,简单而言,就是将矿石磨成颗粒,以矿浆形式送入浮选机中,利用矿物颗粒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借助气泡的浮力进行矿物分选,富集矿物中的有用组分。磨浮工序关乎产量、质量,是整个选矿厂的“心脏”,而因矿石性质复杂、设备操作难度大,这颗“心脏”时有异常,每当这个时候,工友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黄道军。
黄道军(左)在为所带徒弟讲解技术要点。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赶到厂里后,工友们都认为是矿石性质发生了变化,但凭借多年的经验,黄道军觉得另有“病因”。巡查一圈后,通过矿浆表面悬浮的一层油脂,黄道军判断出问题所在。原来,工友们在回收矿浆时,把二号油一起扫了进来,造成浮选液面异常。“把水打开,快速降浓度!”在黄道军的指挥下,半小时左右,就排除异常情况。
仅凭一层油脂,就能迅速发现问题所在,令工友们叹服的专业本领背后,是黄道军多年的刻苦学习和钻研。2000年,18岁的黄道军进入昭通市铅锌矿(彝良驰宏的前身)工作。一名毫无专业技能储备的初中毕业生,面对复杂的磨矿及浮选工艺流程,可想而知黄道军当时的压力有多大。从零开始,黄道军抓住一切机会跟老师傅学技术,还自掏腰包购买各类专业书籍,并在企业的组织下积极参加培训和技能竞赛。通过不断地钻研和实践,曾经一知半解的学徒逐步成长为技术能手、工友们信赖的“急救队长”。
黄道军在查看浮选情况。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多年来,黄道军参与过的“急救任务”不计其数。其中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2011年7月28日那次——当天是儿子出生的日子。黄道军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下午2点30分左右,妻子刚出产房,他就接到电话,球磨机的衬板损坏了,矿浆开始泄漏,急需组织人员更换,否则损失大!艰难的心理斗争后,黄道军只得将妻子交由母亲照顾,匆匆离开医院赶回厂里。“相当内疚,觉得对不起家人。”谈及往事,黄道军说。
回忆起那次经历,妻子张太芬虽有些生气,但更多的是心疼,“在工序连续加了30多个小时的班,第二天晚上才回到家里,衣服上、鞋子里、头发上全部都是矿浆,累得连站着洗澡的力气都没有了。”
苦、脏、累,是浮选岗位的常态,21年来,黄道军一直坚守在生产线上,一次又一次地解除故障和异常,保障着生产的正常运转。不仅如此,他还精益求精,不断钻研,带领工友们完成了多项技术攻关,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去年高频振动细筛的顺利投产运行。
黄道军在查看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网 赵普凡 摄
2020年,为了优化磨矿工艺,彝良驰宏选矿厂新上了一套高频振动细筛。在调试阶段,最让大伙儿头疼的,是进入高频振动细筛的矿浆量一直不稳定,新设备无法良好运转。敢想敢试的黄道军,提出了新增稳流箱的解决方法。事实证明,这一创新思路行之有效,问题得以解决,新设备也随之发挥作用。带来的效益是,锌回收率提升了近0.5%,每年增加的利润接近500万元。
在班组会议室里,贴有8个字——洗尽铅华,绽放锌光。这些年来,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黄道军获得了昭通市劳动模范、曲靖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并被昭通市聘任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专家,还成立了技师工作站。
“想的、做的,都是不断地钻研和磨练技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最好、做到极致,这也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黄道军说。(完)
黄道军在检修设备。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出品人 王江
监制 李霞
编导 罗春明
摄影 赵普凡
剪辑 罗春明
撰稿 念新洪
外联 陈思羽 黄雪梅
往期回顾
【微纪录·云南故事】乡村教师农加贵 一师一校坚守“麻风村”34年
【微纪录·云南故事】从“阿地马底”到“阿路底”——余友邓下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