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10/15 19:28:32
来源:大理州委宣传部

大理州漾濞县阿尼么村“长红”背后的密码

字体:

  今年国庆假期期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不少“高颜值”“好气质”的乡村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大家不远千里奔赴乡村享受慢时光。近年来,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阿尼么村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了既有“流量”又有“留量”,既是“网红”还能“长红”的联动效应。

航拍阿尼么村(资料图)。

  打开山门引回CEO 乡村产业找到“新路径”

  阿尼么村小组位于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隔漾濞江与点苍山遥遥相望,共44户192人。村名为彝语音译,意为“鸟都没有的地方”,曾是一个贫困村。近年来,漾濞县充分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在阿尼么村开展“回引乡村CEO”“整村IP化经营”“乡村个性化治理”等行动,让贫困村一跃成为人人向往的“诗意村”。

  2018年,云南省著名民族音乐人李永康返乡创业,依托阿尼么村独特的山石资源,投资建成了“阿尼么007艺术农庄”,并以此为龙头,拉动全村44户参与创业。在李永康的带动下,阿尼么村获得了大理州首届“乡愁大理·最美乡村”“大理艺术家第二居所”等荣誉称号。随着阿尼么村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独特的音乐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艺术文化、农耕文化等,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这里驻留,阿尼么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IP,曾经备受贫困困扰的小村变成了人人向往的艺术村庄。

  如果只建设、不经营,只投入、不收益,村庄建设成果就难以巩固。漾濞县在总结经验之后,继续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围绕“引得回、留得住、能发展”招引能人,突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长足发展和群众增收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2023年,阿尼么村使用本地农民工64人,发放农民工工资194.3万元,开发10余个就业岗位,年增加群众收入24万元,实现本地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稳定就业,让群众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阿尼么村小吃街(资料图)。

  打开院门整村“IP化” 农文旅融合带来“新流量”

  阿尼么村结合发展实际,成立了大理漾濞阿尼么弹叁农休闲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积极动员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加入,通过提供各类经营服务,做到家家有产业、人人有岗位、户户能增收,促进集体经济、企业收益、群众收入的“三赢”。

  今年5月开始,阿尼么村通过建立相关制度,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4+”运营模式,最大化盘活阿尼么村的资源、资产,实现整村经营抱团发展。向阳村委会副主任、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李江说:“阿尼么村里做餐饮民宿的农户通过线上管理小程序的支付二维码收款,我们再通过小程序实现经营收入按照经营户90%、合作社4%、公司4%、村集体2%的比例分配,群众直接分红收益。通过合作社对整村的管理经营,有效调配了村里的旅游资源,保障了全体村民的利益。”

  此外,阿尼么村的农户还主动拆掉“旧院墙”,扮靓自己“小院落”,打开院门,将自家院落小景融入村庄生态大景中。同时,阿尼么村利用闲置房屋,打造了咖啡屋、酒吧等休闲场所,并充分运用核桃林下空地,打造融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园;就地取材建设以石头为主体的游客接待中心。乡愁元素的频频出圈,活动的丰富多彩,让阿尼么村一跃成为大理州乡村旅游的“流量担当”。另外,土特产生产销售是增加村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阿尼么村通过不断拓展产业发展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将本地村民的文创产品、农特产品通过电商、视频直播等渠道销售。

  阿尼么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8300元上升到2023年的18512元。今年“十一”期间,村子累计接待游客6.75万人次,带动周边村庄务工400多人次,各民宿和小吃街铺面营业额达180多万余元。

游客在阿尼么村拍照打卡(资料图)。

  打开村门看世界 乡村治理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阿尼么村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实公共服务供给,助力人居环境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同时,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对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村庄治理模式,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和带头人的引领发展作用,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建设风清气正的乡村社会,厚植乡村文明根脉,让群众守得住“根”,留得住“乡愁”,看得见“远方”。

  乡村治理千头万绪,合作社党支部牵头,按照合作社统一管理、群众自愿参与的原则,集中力量治理“脏、乱、差”。通过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全面实现村庄环境“零垃圾、零污水、零遮挡、零投诉、零破坏”;因地制宜建设污水排放设施,实现村庄污水收集全覆盖。通过夯实治理基础、补齐短板弱项,使阿尼么村实现了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从“一时美”向“一直美”的转变。(完)(杨艳玲)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