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和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2015年以来,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南中烟”)在木老元乡、摆榔乡实施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为当地开拓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施甸县摆榔乡尖山村(9月21日摄)。李加吉 摄
村民带头致富
施甸县新海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摆榔乡大中村村民张海彪获得过很多荣誉,2021年,他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他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云南中烟。
张海彪正在喂“跑山鸡”(9月21日摄)。李加吉 摄
2016年,随着对施甸县的深入帮扶,云南中烟找到张海彪,帮他成立养殖合作社,并通过他向合作社的124户建档立卡户发放免费土鸡苗。
后来,这批“跑山鸡”成活率达到90%以上,出栏率达到83%。张海彪帮忙将这些土鸡卖到了昆明、临沧等地,有的农户因此年收入增加了2万多元,这也给张海彪带来了可观的营业收入。
随后,张海彪又开始带动当地村民养殖保山黑猪。据张海彪测算,到2025年,农场能繁母猪将达到300头,明年8、9月,将有2500头至3000头保山黑猪上市。
在张海彪的带动下,不少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一些搬迁户开始把三轮摩托换成了小货车。
云南中烟派驻施甸县的驻村工作组组长、摆榔乡党委副书记刘剑锋介绍,曾经总投资4660.89万元建成的摆榔民族学校,云南中烟出资达4281.89万元。该学校占地面积57亩,其中绿化用地13亩、运动场占地11亩,食堂、教学楼、宿舍楼一应俱全,已成为一所功能齐全的优质学校。
摆榔民族学校(9月21日摄)。李加吉 摄
基础设施补齐短板
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保障曾是木老元乡多年以来的短板。1997年,当地才与外界通公路。村民们形容村里的生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交通靠走,通信靠吼”。
2015年,云南中烟开始对当地进行帮扶,累计投入资金3.23亿元,建设了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等一批基础性工程,并开展文化活动场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标准化教育园区建设等工程,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网络难、就学难、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
干净整洁的木老元乡(9月20日摄)。李加吉 摄
木老元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有贵介绍,当地生活有明显改善是在2016年前后,云南中烟开始在木老元乡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2018年至2019年,各个项目相继竣工后,木老元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些项目中,就包括木老元乡中心学校的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660万元,其中云南中烟帮扶资金3482万元。新建的学校包含了教学楼、学生宿舍、幼儿活动用房、篮球场、环形跑道及附属配套设施。
同时,木老元村积极探索经验,成立合作社,使村集体经济规模达到了50万元。村里大力发展长寿豆、兰花豆、核桃等经济农作物种植,持续发展壮大生猪养殖合作社和现代化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2023年,木老元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9131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997万元,增长57.24%。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摆榔乡尖山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也颇具代表性,由党组织牵头领办合作社和企业,通过合作社营收分成、村办企业盈利分红等方式,实现资金股金化、股金资本化。
在数据上,尖山村的集体经济规模由2021年不足10万元,已增至2023年的52.83万元,预计2024年底将突破70万元,2025年可突破百万元。
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戴学江介绍,尖山村人均土地面积多,在保障耕地的前提下,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首先是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农民将手上撂荒的、利用率不高的土地租给村集体,村集体再将这些土地平整、连片,修好机耕路,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进而提高土地的租金。
同时,尖山村还盘活闲置资产,积极招商引资,引入资本养殖牛蛙、建设糖厂等。村集体还成立了绿化公司并拿到了订单。
同时担任摆榔乡尖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的刘剑锋说,尖山村的产业发展,也得到了云南中烟的大力支持。
尖山村里的茶园(9月20日摄)。李加吉 摄
在云南中烟的帮扶下,尖山村打造了连片生态茶园1360亩,其中古树茶617亩,树龄在400年以上的有100余株,古树茶年产量10吨以上,产值30余万元,帮助村民和村集体实现了增收。
2024年以来,云南中烟对尖山村的合作社开展的消费帮扶累计超过了107万元。其中,以工会采购、食堂采买等方式,直接采购了89.4万元的农特产品,通过个人购买或帮助联系,销售了18.3万元的农特产品。(完)(师硕 李炫增 李加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