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沙龙镇青海湖畔,一阵“叮叮当当”的银器敲打声传入耳中。这里有一间小炉匠文化传习所,内部展示的银器作品匠心独运、工艺精湛。小炉匠文化传习所不仅推动了祥云县“沙龙石壁民族银器饰品制作技艺”传承,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带动经济发展、帮助周边群众致富、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
来自祥云县沙龙镇石壁村的杨积功是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沙龙石壁民族银器饰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今年68岁的杨积功,从13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银器制作传统工艺,学习满3年之后,他和其他“小炉匠”一样,挑着一根扁担,带着一个简易的炉子、一个吹风筒,就开始了走村串巷,靠帮人打银器讨生活的日子。多年以来,他基本走遍了云南省的各州(市),还到过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等地。杨积功介绍,石壁村虽紧邻青海湖,以前却长年干旱缺水,能耕种的土地少之又少,很难发展农业,村民谋生的手段也比较少,大部分村民都会学习银器制作技艺,走出去讨生活。
据了解,随着社会发展和自然变迁,青海湖蓄水和湖面面积不断减少,周边耕种的农田也受到影响。2010年,由国家烟草专卖局出资援建、祥云县人民政府为项目建设主体的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开工。青海湖水源工程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周边居民农业用水问题,也让青海湖又再现水光如镜之景。如今的青海湖,10公里的围湖堤坝遍植垂柳、樱花及各种小灌木,平坦的环湖公路上车辆络绎不绝,青海湖逐渐成为祥云县居民及各地游客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必经之地。
2023年,依托青海湖的区位优势,祥云县沙龙镇不断挖掘“小炉匠”的文化内涵,在青海湖畔建成了集保护传承、设计开发、交流展演于一体的小炉匠文化传习所,召回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60余名。返乡的“小炉匠”将当代审美、大众日常生活所需融入传统银器制作技艺,通过革新传统工艺、拓展销售渠道、创新经营模式,定制化、订单化生产特色银饰,不断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小炉匠文化传习所还定期组织开展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吸引了大量游客和银器爱好者前来学习、体验,进一步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如今青海湖水又多又清澈,周边发展也越来越好,传习所建起之后,游客多了,我们的银器制作工艺也能被更多人了解。”杨积功说道。随着青海湖周边的逐步发展,“小炉匠”及“沙龙石壁民族银器饰品制作技艺”也在青海湖畔焕发出新的生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