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11/12 14:42:31
来源:新华网

“法治筑基 创新引领 共塑司法新篇章”昆明法院系列访谈│④盘龙区人民法院

字体:

  问:2023年以来,盘龙区人民法院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2023年以来,盘龙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盘龙法院”)秉承“持正、慎断、厚德、清廉、奉献、卓越”的精神,坚持以政治担当为基石、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队伍建设为核心,锻造人民法院工作的精神之“钙”和行动之“魂”,聚焦主责主业,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盘龙实践贡献了法院力量。盘龙法院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共收案64441件,结案60460件,审限内结案率96.90%。

  扛起“走在前列”担当,渲染保障稳定发展的“底色”

  盘龙法院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共受理刑事案件2185件,审结2090件,审限内结案率96.18%;健全完善刑事速裁“当日立审结”模式,整合“一协作+四集中”优势,筑牢平安防线;建立轻微刑事案件赔偿保证金制度,推动社区矫正与刑事涉财执行衔接落实,破解“赔偿难题”。盘龙法院与金融机构、公证处、法律服务所共建“1+4×3”专业化金融纠纷案件诉调对接模式,形成金融纠纷分层递进“漏斗式”解纷工作法。盘龙法院构建全域“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搭建“智能云呼”、金融案件一体化立审执智慧诉服平台,推进金融纠纷诉前调解工作全流程线上办理。盘龙法院与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建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机制,与中国(昆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诉前调解合作,形成“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整体推进”的知识产权审判新思路。

  永葆“干在实处”姿态,突出提升司法效能的“亮色”

  盘龙法院与辖区交警部门在全省先行先试,共建交通事故“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和“共享法庭”,全面推进交通事故矛盾纠纷实质化解;探索开展执行案件社会援助工作,通过发放执行援助金27万余元,帮助49起案件的当事人渡过难关;引入第三方执行悬赏平台(法信悬赏执行平台),通过“执行+第三方悬赏”,动员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征集执行线索;成立财产保全中心,推动财产保全、登记立案、诉调对接等工作有效衔接,力争“以保促调”“以保促执”。

  对标“勇立潮头”嘱托,提升守护绿色发展的“成色”

  盘龙法院持续深化与嵩明法院、镇雄法院环境保护跨区域司法协作机制,筑牢珠江流域、牛栏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构建“行政监管+刑事惩治+公益诉讼”森林资源保护模式,实现森林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创新环资审判碳汇案件新范式,在审理一起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中,探索建立“司法+碳汇补偿”机制,形成“三书一意见”办理流程,引导被告人自愿认购600吨碳汇造林项目(CCER)核证减排量,促推碳汇发展与生态惠民良性互动。

 秉持“如我在诉”情怀,永葆用心为民解忧的“本色”

  盘龙法院与盘龙区总工会共建工会特邀调解委员会暨“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与盘龙区司法局、区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建立司法确认程序快速处理通道,搭建起化解劳动争议、医疗纠纷的平台;与区属六家单位共建涉未成年人案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机制,成立“家庭教育指导站”,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家庭教育承诺书》《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及全省首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

  此外,盘龙法院龙泉法庭突出“都市楼宇”特色,打造高品质、高标准城区法庭;水源保护区法庭抓住生态司法特色,与街道共同创建两批“无讼村(社区)”,被昆明中院评定为“环境保护”特色人民法庭;联盟法庭建立“三所一庭两中心”嵌入式多元解纷机制,在写字楼里设立“法官工作室”,织密基层社会治理解纷网。

 问:盘龙区人民法院如何构建高效的金融纠纷诉调对接机制?这一机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2021年开始,盘龙法院依托“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成立盘龙区银行保险业人民调解委员会,汇聚行业优质解纷资源,多种解纷力量参与,打造金融纠纷诉前调解、速裁快审快执,高效、便捷、低成本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全链条”,形成金融案件行业专业调解、法院司法调解、调裁无缝衔接的“漏斗式”解纷工作法,全面提升金融纠纷解纷质效。具体做法如下:

 “首层”建立多元解纷平台,实现简案业内化解

  盘龙法院与行业协会、辖区银行、调解组织合作,打造三类解纷平台,形成便捷调解的“漏斗”开口。盘龙法院引入银行保险行业调解组织,成立盘龙区银行保险业人民调解委员会,不断优化“调解员+法官+专家调解+第三方”“人民调解员+律师助理”调解模式,破解人民调解员数量和专业性不足的难题;与云南省银行业协会、工行昆明分行及社会调解组织协作,在银行设立调解工作站,由法院指导银行制定统一的纠纷调解流程及办理尺度,形成行业组织开展前期调解,后期法院司法确认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的协同配合工作格局,有效激发了银行自助治理的潜能。今年以来化解信用卡纠纷并予以司法确认案件645件;调配精干力量,建设全域“总对总”金融纠纷在线诉调对接系统,实现法院与纠纷发生地互联互通。

 “中层”建强专业调解队伍,推动解纷关口前移

  盘龙法院抓实“两个”重点环节打造专业调解队伍,有效开展专业化、精准化纠纷化解,建强解纷“漏斗”中间的关键层,抓实工作力量配备,建立“一站双核多调前置”机制,以“调解程序前置”为主线、全流程诉讼服务作护航,将金融纠纷的诉调对接与其他类别纠纷分别由两个专门团队办理,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多种类型调解组织及专业调解员参与诉调工作;抓实业务骨干培训,建立一支专业性强且贴近基层的调解队伍,切实提升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果。

  “底层”健全调裁执衔接机制,确保难案闭环化解

  盘龙法院创新建立三种调裁模式,有效实现案件快速审结,扎牢调裁“漏斗”出口,推进“行业调解+司法确认+示范判决”一体化调裁模式,对调解成功的案件,以司法强制力赋强调解效力,消除当事人顾虑;对调解不成功的案件,实现案件信息与金融机构“点对点”对接、无纸化立案、一键收案分案、及时排期开庭,实现快审快结;运转车轮式诉调对接模式,开通调解组织与专审团队无缝衔接渠道。立案后判决前,当事人表示愿意调解的案件,由调解组织及时制作调解协议,专审团队出具调解书,更好满足银企和群众的不同解纷需求;探索形成“诉执双源”融合治理模式。充分发挥诉前保全“以保促调、以调解纷”作用,从诉源阶段引入执源措施,优化调执衔接,针对司法确认案件,执行局开通执行绿色通道予以快立快执。

  自金融诉调对接机制运行以来,盘龙法院金融案件的办理呈现出“两升一降”的运行态势,“两升”是指诉前调解成功的案件数量和诉中调解成功案件的数量明显上升;“一降”是指案件办理的平均周期明显下降。

  问:为服务楼宇经济,盘龙区人民法院采取了哪些特色举措?这些举措如何助力楼宇经济的健康发展?

  盘龙区是昆明主城核心区之一,商贸服务业一直是盘龙区的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近年来盘龙区的楼宇经济异军突起,表现亮眼。盘龙法院龙泉法庭身处的万派中心写字楼是经济集群与才智资源有机聚合的商务楼宇,入驻的公司、企业、机构达78家,其中不乏实力很强的国企和民企。

  龙泉法庭作为“楼宇”里的法庭,紧紧围绕盘龙区“以楼聚产”的发展要求,突出城区法庭特色,把法庭职能与都市楼宇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通过“五个一”特色举措,为楼宇企业、社区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司法保障和服务,确保矛盾纠纷不出楼宇、不出社区,促推了盘龙区都市楼宇经济的蓬勃发展。

  建立了一套有效联系沟通楼宇企业的机制

  龙泉法庭通过参加楼宇业主联席会、走访物业及楼宇重点企业、加入万派中心企业微信群等方式,了解掌握了入驻企业的司法需求,在日常就有针对性地做好法治宣传、业务咨询和法律风险提示等工作。同时,还选取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买卖、服务、承揽等合同类纠纷典型案例开展“阳光司法”活动,邀请楼宇内的企业代表到法庭旁听庭审,通过以案释法,提高企业规范经营和风险防控意识,打通联系法庭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让企业在盘龙区投资放心、经营舒心、发展有信心。

  参与培育了一批大学生创业企业

  盘龙区青云街道西林社区在万派中心楼宇内建立的“青创中心”,是盘龙区政府针对创业青年在创业初期资金不足、资源有限、办公场所缺乏的情况下进行企业孵化的公益项目,先后入驻中小微企业200余家。盘龙法院针对其中部分企业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有限的情况,为其提供全方位法律支持,为创业企业在公司设立、经营中的法律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促进创业企业的顺利孵化和发展。

  打造了一支服务楼宇经济建设的柔性执法团队

  龙泉法庭7名干警中有5名女性,这支执法团队在服务楼宇经济中充分发挥耐心细腻、善于沟通的特点,主动走访企业,对企业普遍存在的劳资纠纷、债权债务纠纷、合同纠纷等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帮助,用充满温情、耐心真诚而又韧劲十足的工作方法,帮助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及时化解经营风险。

 共筑完善了一个社会治理体系

  龙泉法庭主动联系服务街道、社区和企业,发挥人民法庭在基层法治建设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与街道、社区共同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同时,作为西林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龙泉法庭还进一步强化与楼宇内各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引导企业融入多元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助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织密拓展了一张法治宣传网

  工作中,龙泉法庭还积极延伸司法职能作用,扎实开展“送法进企业”“送法进社区”“送法进学校”等活动,并根据不同受众,将“课堂式”“灌输式”讲法改变为“问答式”“聊天式”普法,真正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了。同时,作为西南林业大学教学实习基地,龙泉法庭还在大学生参加旁听庭审、驻庭实习等活动中,不断向年青一代强化司法工作为国家安全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的思想认识,切实筑牢安全发展的根基。(完)

【纠错】 【责任编辑:刘云】